第09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9月12日 星期

风卷红旗过大关


(上接08版)

金融改革疏通经济发展血脉。

2017年7月19日,伴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中原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与中原证券、郑州银行实现“三驾马车”会师香江;恒丰银行、渤海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浙商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相继在郑州开业,河南成为第7个聚齐所有全国性银行的省份;兰考普惠金融、卢氏金融扶贫等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好做法,为全国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引金入豫”“金融豫军”两大工程双轮驱动,PPP模式广泛推广运用,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风头正劲。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治国安邦天下事,重中之重是“三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讲的就是“民以食为天”这个朴素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而且始终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今年的馍能吃上了”;“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引领着农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涉及生态、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是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河南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强烈的愿望,而且积极付诸扎扎实实的行动,走好“稳、调、改、补”四步棋。稳就是稳定粮食生产、农民收入;调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改就是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补就是补齐建设“精神家园”、美丽家园中的短板。

立足实际,河南提出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瓜果“四优”;落实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四化”;突出抓好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农业产品流通体系“四大体系”创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地处豫南的淮滨县尝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甜头。十年磨一剑,昔日的“洪水走廊”,如今已成为“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著名品牌“五粮液”酿酒制曲所用弱筋小麦全部从淮滨县收购,这里生产的面粉也成为“三全”“思念”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专用面粉。现在,淮滨县已形成以弱麦为“头雁”,以“面粉—面点—休闲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侧编队的“雁阵”发展布局,年产值达35亿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精彩故事比比皆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加工业位居全国第一;社会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实现了由产量到品质、由粗放到精细、由传统生产到经营新业态的“三大转变”。

今年,河南夏粮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中国碗”盛上了更多优质“河南粮”;市民的“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图景成为身边的现实。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2年12月29日,踏着皑皑白雪,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总书记拉着乡亲们的手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困难群众的生活始终牵挂在总书记心头。小康路上不落一人,一场脱贫攻坚大决战全面打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河南精准施策,通过“转、扶、搬、保、救”等举措,仅2016年就实现112.5万贫困人口脱贫。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如今,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空气质量是不是达到优良标准。”豫北一位市委书记的做法,已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的习惯。

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河南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改起,力争让改革红利惠及最大多数人——

在全国率先实施月度生态补偿,“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

全面建立河长制,让河更畅、水更清;

率先推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制度,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变市民,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率先推行困难群众大病保险制度……

一项项改革举措接连出台,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改革既有速度、又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党的自我革新为重要内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证——

在一次巡视巡察过程中,因出现跑风漏气、干扰和不配合等问题,河南3名党员干部受到纪律处分。巡视巡察制度成为正风肃纪的一把“利剑”。

2014年以来,河南借鉴中央巡视工作经验,全面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党委巡视巡察制度,织出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铁网,将从严治党责任压力传导到“神经末梢”。

选对一个人,带动一大片;选错一个人,影响一大片。河南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试行)》,强化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健全;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出台了《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以此作为干部评价和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让改革成为考验和锻炼干部的“赛马场”。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盏灯。党的自我革新,使党员干部转变了作风,坚定了信仰;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红色动力,铸就了如山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河南在推进PPP模式、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河南把气势恢宏的改革蓝图,一笔一划镌刻在中原大地上。

改革,不出彩就出局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

2013年7月。武汉。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明确提出改革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处理好五大关系,既是改革的认识论,也是改革的方法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改革才能出新出彩,否则就会出现颠覆性错误,甚至被淘汰出局。

遵循总书记的改革方法论,河南主要领导以上率下,“既挂帅,又出征”,带动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推动重点项目改革,不仅当好改革的促进派,支持改革、积极改革、敢于负责;而且当好改革的实干家,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

“一把手抓一把手”,强调的是关键少数——

“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核心力量、关键力量。

当年,万里主政安徽,小岗村村民说:“有人打官司告我们。”万里说:“这个官司我包打了!”习仲勋主政广东,提出创办“贸易合作区”,一锤定音,石破天惊,广东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如今,全面深化改革抢滩攻坚,更需要“一把手”站出来,荣辱得失放一边,带领大家挑重担。

今年4月12日,河南省委深改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省委书记谢伏瞻强调:“要健全‘一把手抓一把手’制度,形成亲力亲为抓改革的长效机制,把责任和压力一级一级传导下去。”

责任就是担当。河南省委深改领导小组把方向、管全局、议大事;专项小组当好“方面军”;专题小组和省直牵头单位认真拟订专项改革方案;地方党委抓好落实、探索创新,把改革做深做细做实。全省形成了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拧紧了责任“螺丝”。

“十个指头弹钢琴”,着眼的是统筹兼顾——

“小散乱差”污染企业是很多地方政府头疼不已的“牛皮癣”。莲城许昌开出了一套内服外用、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坚决关停污染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保障职工利益,上演了一出祛腐生肌、妙手回春的好戏。

河南按照中央部署,统筹协调,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法”是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减法”是清除重点行业过剩产能,“乘法”是发挥“双创”和“互联网+”的乘数效应,“除法”是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各项改革举措互相配合、彼此照应、相得益彰。

“红脸黑脸一起唱”,提升的是质量效果——

今年,一些重点改革项目牵头单位收到河南省委改革办的相关文件时,意外发现文件头颜色不一样了。

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收到了“红头”文件,以示表彰;个别市县未按时间节点落实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收到了“青头”文件,以示督办;部分省辖市有些改革方案没有如期制订,收到了“黑头”文件,以示批评。

河南独创的“红青黑”管理制度,效果显著。“黑头”文件发出短短半个月,未按时间进度达标的地方,相关改革方案就全部出齐。在“青头”文件督办下,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改革全部落实。

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各地各部门对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盯住不放、挂账督办,确保改革政策不落空,措施不走样,质量有保证。

“干活不怕打个碗”,保护的是干事热情——

今年以来,南召县检察机关办理适用容错纠错机制类案件4起13人,向涉案单位发出检察建议4份,助力总投资数亿元的12个建设项目安全着陆。当地党员干部说,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这下心里踏实多了。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河南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激励机制、党内监督机制,防止“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逆淘汰,解决好“一手持剑冲锋、一手拿盾自卫”的问题,营造好干事创业的“主场”,让积极改革的同志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

“抓好两个一公里”,解决的是上下贯通——

为了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18位省内外专家被聘为顾问,参与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决策咨询以及成效评估,让改革的“规划图”更科学、“施工图”更精准。

为了畅通群众参与改革、评价改革的渠道,从各行各业选聘出来的一批改革监督员走马上任,延伸了改革“触角”、接长了改革“手臂”。

河南抓好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开花,又结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汇聚的是群众智慧——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去年3月,新乡市的一对小夫妻把离婚闹到红旗区人民法院,法院没有直接决定开庭审理,而是将他们引导到家事调解室,通过“看电影、造氛围、品茶香、忆往事”的“四部曲”,两人和好如初。从去年开始,河南4家基层法院入选全国试点,探索家事审判专业化,彰显司法柔性和人文关怀。

千斤担子大家挑。河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济源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汝州统计制度改革、漯河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郑州刑事案件速裁程序、武陟“百姓文化超市”、长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门峡湖滨区诚信体系建设……一个个鲜活实践成为改革不断深化的智慧之根、活力之源,中原大地改革风生水起,亮点纷呈。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为发展中的大省,全面深化改革,让河南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出彩中原的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今天的长征,就是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让改革落地生根。

据《河南日报》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