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9月10日,时值第三十三个教师节,20年前从半坡朱中学毕业的学生们,冒雨从各地赶往源汇区空冢郭镇的老校区,看望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共叙师生情。
曾经的老教室,如今已被粉刷一新,干净的水泥地板、规整的桌椅、透亮的窗户,一改学生们印象中破败的样子。“朱老师,您还认得我吗?”“朱老师,您的身体还好吗?”临近中午,当年的学生们看到老师后,围坐在他的身边,热情地聊着。
已经退休13年的朱老师,名叫朱全仁,从教39年,是这些学生们当年的初中班主任。老人的身体硬朗,精气神十足,说话思路仍十分清晰。
“学生们毕业多年后,还能想起我,我很幸福。”朱全仁说,逢年过节学生都会来看望他,这让他感到满足。
朱全仁说,当年学校的教学条件艰苦,拿木板用作黑板,教室里昏暗,老师讲课得举着灯,学生也要从家里带着煤油灯听讲。“稍不留神就碰到头,听完课鼻孔都黑了。”朱全仁一句写实的玩笑,让大家感慨不已。
朱全仁带过的学生中,如今有博士,也有生意人。“还是挺自豪的,学生们在各行各业为社会做贡献。”朱全仁说,在他眼里,没有“坏学生”,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他都一视同仁。
“要因材施教,给孩子们平等的学习机会。”朱全仁清晰地记得,曾经带过的一名学生很调皮,隔三差五就和别人打架。朱全仁知道后,耐心相劝,本来他要带学生见家长,却在离学生家门20米处停住了脚步。“我当时要是见到他家人,这孩子免不了挨一顿打,会让他心里不得劲。”朱全仁心想。正是感受到了这份体谅,这孩子从那以后再没打过架,工作后还年年回来看望他。
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朱全仁觉得神圣光荣。“老师做的事儿其实都很小,但这份职业是伟大的。”他说。
记者了解到,退休后,朱全仁也没闲着,喂了两只奶羊,还把羊奶分给村邻们。“人活着最大的意思是多做点事儿,闲着没啥意思。”他说。
当年的半坡朱中学,新校区已迁至源汇区实验中学。“希望更多优秀的老师能扎根基层,带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朱全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