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姚村道路干净整洁,村民生活富裕,不少人家都建起了“小洋楼”。
村内的废坑经过填埋处理,如今被村民种上了农作物,环境变美了。
孟军红经常和村民一起在村室里商讨事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贾姚村位于召陵区万金镇西北部,共有6个村民小组,355户1730人,其中贫困户9户35人。该村共有1997亩耕地,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里成立农民合作社3个,土地流转面积200亩,用于规模化种植。村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养殖业、外出打工为主。
拧成“一股绳” 共圆致富梦
驻村感悟
孟军红,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工作。2016年担任漯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2014年9月,孟军红担任召陵区万金镇贾姚村第一书记。
8月20日上午,天气凉爽,初秋的田野果实累累,丰收在望,顺着田间道路,记者来到了召陵区万金镇贾姚村。远远望去,一座座楼院鳞次栉比,墙体粉刷一新,道路干净整洁,一派新农村的景象。
上午,贾姚村第一书记孟军红来到村里,刚刚走到村口,就和老百姓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孟书记,刚切的西瓜,过来吃一块吧!”“孟书记,吃饭了没有?我早上做的菜馍,过来尝尝吧。”
孟军红是漯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2014年到贾姚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她的带领下,贾姚村从一个在全镇排倒数的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如今的贾姚村,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孟军红也确实完成了帮扶共建目标,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填埋废坑改变村容村貌
贾姚村内,坐落着一栋白色两层小楼,小楼前面有个大院子,院子里建有篮球场等,这里就是新建的贾姚村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旁边还有幸福养老院和卫生室,平时村民都会来这里休闲活动。村民们告诉记者,这是贾姚村的新村室。进入村室,展示在记者眼前的是集矛盾调解室、综合治理办公室、值班室、农家书屋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公场所。崭新的办公桌椅,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墙上张贴着的先进村民照片,处处彰显着新农村的新风尚。
有村民告诉记者,村室所在的位置以前是一个废弃的荒坑,那时荒坑里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臭气熏天。“过去我们村的村室位于村子东北角,就是几间破平房,没有门,有窗户没玻璃,夏天又热又有蚊虫叮咬,冬天跟冰窖一样,什么办公设施都没有,村民们都不愿意去,更别提开会了。”村民贾海江告诉记者,新村室建成后,村里面貌焕然一新,大家都打心眼里高兴。
2014年9月,孟军红被派驻到召陵区万金镇贾姚村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眼前破落不堪的村室令她大吃一惊。“组织村民开会都是个难题,村里的各种事务该怎么开展下去呢?”孟军红说,经过一番走访调查后,她决定带领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一起,从建设新村室开始,大力改善村容村貌。经过村“两委”和村民多方讨论,最终确定方案,将村里废弃的大坑利用起来,在上面建设村室。
说干就干,村里几处显眼的大坑被填平,有的种上了庄稼,有的进行了绿化,村中央的一个大坑,被选定作为建设新村室的位置。大坑被填平后,资金的落实出现了情况,为了加快推进力度,孟军红想了一个办法。“村里在外经商致富的人不少,我就发动他们先垫付资金,待申请资金到位后再返还他们。”孟军红说,为此,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终于筹到了资金。“冒着严寒,一个女同志半夜还在村民家中做工作,这让我很感动,我就把自家的30多万元积蓄垫了出来,先解决建设村室的资金问题。”村民贾龙涛告诉记者,他觉得建设村室是件好事,也认为孟书记是一名信得过的干部,所以才决定先垫付资金。
在贾姚村村室一楼大厅,悬挂着一个爱心义举光荣榜,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村民的名字和捐款数额。“村室建好后,村里的各种办公设备都是孟书记发动村里的党员、养殖户,以及在外经商、工作的人买来的。现在俺村的办公条件让周边村子的人都很羡慕,我们很自豪。”该村党支部书记贾全收说,“新村室改变了支部长期无固定办公场所的窘境,文化广场更是让村民们有了活动的好去处。”
拧成“一股绳”,齐心谋发展
贾姚村过去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党支部书记空缺,各项工作落实不力,个别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群众满意度低,各项工作在全镇都是倒数。“自从孟书记来了以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在俺村每个月都组织学习,村民思想觉悟明显提高了。眼界开阔了,也有思路了,致富的门路也多了。”党员贾海江说,现在自己通过学习,学会了养猪、种植辣椒等技术,收入提高了,干劲儿也更足了。
贾姚村村室内,各种资料分类建档,整齐地摆放在档案柜中,这是新村室建成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作为第一书记,孟军红来到贾姚村后,把党建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先从完善“两委”班子入手,逐步健全党支部学习制度、支部工作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使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引导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及时加以培养,发展党员,吸收预备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作为第一书记,她带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认真组织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为主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每月12号的主题党日,开展优秀党员表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与党员微心愿征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彰显,全村党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观。
“我们经常组织各类活动,督促大家多学习,多创新,力争村庄有更好的发展。”孟军红说,全村上下都憋足了劲,要把贾姚村打造成万金镇的明星村。
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愿望
记者在贾姚村村民程铁山家看到,他家院子里有一个小厂房,厂房里几位阿姨正在操作机器,加工编织袋。她们有的对编织袋进行封口、锁边,有的把编织袋叠放整齐,流水线作业,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熟练。
程铁山告诉记者,他今年56岁,有一个近百头猪的养殖场,还有15亩辣椒地,每天他几个地方不停地跑,虽然很忙碌,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如果是两年前,程铁山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如今的生活会这般充实、有奔头。两年前,程铁山一直在外地的工厂里打工,拿着固定的工资,收入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后来程铁山做起了半成品编织袋加工生意。“购买机器花销不小,但生意一般,每天愁着找客户出售。”程铁山说,2016年,经孟军红介绍,他在一家企业的编织袋包装用品招标中中标,并与企业签订了25万元的合同,解决了编织袋销路问题。
编织袋销路问题解决后,程铁山有了更多的时间忙活其他事情:在孟军红的介绍下,他引进了新品种辣椒,如今15亩辣椒地里,一棵棵辣椒长势喜人,并且已经联系好了卖家;养猪场内,现代化的养殖和清洗设备让程铁山摆脱了劳累。“俺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程铁山高兴地说,农村经济不好做,能发展起来多亏了孟书记的指点和帮助。
在孟军红看来,只要能帮助村民发展,帮村民解决问题,她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做。秋季农田需要浇水,由于机井不足,每年村民们都会为了灌溉农田而争井、抢井、占井。孟军红得知这件事后,利用部门优势,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贾姚村新打机井18眼,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农作物灌溉问题,受到村民一致好评。与此同时,她积极牵线搭桥,为万金镇几个农田灌溉设施较差的村庄也争取了机井16眼,受到了万金镇政府的表扬。
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贾姚村有9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是孟军红最惦记的人。今年63岁的村民姚俊安,妻子早逝,他独自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然而,两个儿子成人后却先后患上重度肢残,生活不能自理。姚俊安身体不好,又要照顾两个儿子,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一切,孟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低保、残疾补助,俺家该享受的补助孟书记都帮俺申请上了,还帮俺申请了危房改造。她还经常带着生活用品来家里看望,尽力帮助我们。”姚俊安说,“我年龄大了,儿子不能走路,我来回抱着也不方便,孟书记得知后又帮俺申请了轮椅。这不,轮椅我们已经用上了,现在我推着儿子出门方便多了。”
对于村里的贫困户,孟军红除了从物质上给予帮助,还采用“造血式”的扶贫方式,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机会。今年66岁的村民贾国庆,妻子患脑溢血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贾国庆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儿子、儿媳均为精神重度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孙女。“在孟书记的建议下,我借钱买了30多头猪,等俺申请的贷款下来后,这些钱就能还给人家。待这些猪卖掉,家里的经济条件能得到一些改善。”贾国庆说,等家里条件宽裕些后,再扩大养殖规模,这样的话一家人的日子会更好一些。
“看着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起来,我的心里也很欣慰。”孟军红说,干部多付出,百姓才有盼头。作为第一书记,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村民们的生活好起来。
俯下身子 真心为村民办实事
2014年9月,当组织派我担任驻村人第一书记时,我没有多想,觉得在哪儿都是工作,便欣然答应了。就这样,带着茫然、怀着憧憬,开始了我的驻村工作。
对于过去一直在办公室工作的我来说,来到陌生的环境学做农村工作的确是一项新任务。第一次进入贾姚村,虽然对农村并不陌生,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看到村里连一个基本的办公场地也没有,看着荒废破旧的原村小学门口,挂着白底红字的万金镇贾姚村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牌匾时,心里真的很失望。同时群众的议论声也传入耳畔:“这就是来咱这儿驻村的干部”“咋还是个女的”“一看就是又走过场的”……听着群众的话语,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初来乍到,不识村民,不知村情,不晓民俗,不懂“三农”,成为名副其实的“四不”干部。为弥补自身不足,我积极向有经验的领导请教并铭记领导的教诲,主动与镇村干部沟通,积极倾听群众的心声……慢慢地,我心里增添了做好驻村工作的底气。
贾姚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种里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种红薯、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我驻村的第一年秋天,本应该是“金秋九月,满地金黄”的收获季节,却因干旱缺水造成庄家歉收,农民苦不堪言。我通过走访得知:原有机井年久失修老化陈旧,地下水开采过量下降严重,已无水可抽。为了解决灌溉问题,我多方奔走,先后协调防汛抗旱资金20多万元,为村里打了18眼40米深的灌溉机井,实现了基本农田浇灌全覆盖。看到村里老少爷们开心的笑容,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历史的原因贾姚村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都希望解决这个难题。通过与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两委”干部再三协商,我们决定在村里废旧坑塘填土建设集村室、养老幸福院、卫生室等于一体的综合办公楼房,保证不占村民农用可耕地,不让村民出一分钱,这个决定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赞成。随后,我及时向领导和相关兄弟单位进行汇报,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没多久,总投资近42.5万元的综合办公楼拔地而起,办公楼里有130平方米的村室,270平方米的养老院,此外还建有图书室和卫生室。
接下来我又重点开展扶贫工作。通过走村入户,我掌握了全村355户的实际情况,经过调查了解,最终确认村里贫困户9户35人。
两年多的农村工件中,虽然有苦有累,但是收获很多,感悟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必须融入村民。主动走进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以心换心,以诚待人,做群众思想的贴心人、致富的引路人。二是必须加强学习。自觉加强对“三农”尤其要加大与农村、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必须真心办事。干实事,解决实际困难,才是取得群众信赖的最有效途径。
总之,驻村工作的历练让我的人生收获了另一番精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保持优良作风,力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采访札记
干部好不好 百姓说了算
一个曾经出了名的落后村,在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三年里发生了大变化,不仅错综复杂的矛盾得到化解,村干部和村民更是齐心协力谋发展。路修通了、致富项目有了,田间地头浇地有机井了,村民见到效益得到实惠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虽然变化诸多,村民称赞,但是第一书记孟军红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第一书记是我肩负的一个特殊使命,我真希望时间能够停滞或者再慢一些,让我多为贾姚村村带来一些变化!”孟军红说,三年前的这个决定,或许就是影响自己一辈子的选择。
贾姚村经济基础不算太差,但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党支部书记长期空缺,村民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村容村貌很差。孟军红第一次走进贾姚村,群众议论纷纷,充满了怀疑的眼神。“既然来了,就要服从组织的安排,认真做好工作。”孟军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先摸清全村情况,又广泛征求意见,和大家一起制定计划,再分步骤稳步推进计划。如今, 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老百姓创业有门路,生活有奔头,他们对新来的“村官”也开始另眼看待了。这些用孟军红的话来说就是,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贾姚村,是一个村干部有凝聚力、战斗力,村民生活幸福的新农村形象。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杨光、张玲玲提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