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9月18日 星期

坚持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高地


从一个中原小村陈家沟开始,沿“一带一路”铺展的“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9月10日,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继续着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接力壮举。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缓缓舒展的“太极云手”中,“撑开一片天,划出一道云”,共同感受太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蓬勃活力。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从远古先民抟土制陶,到殷商工匠冶铸司母戊大方鼎;从仓颉造字泣鬼神,到《诗经》三百风雅颂;从“天地之中”巍峨的嵩岳寺塔,到龙门石窟神秘的卢舍那大佛……中原大地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

感国运之昌盛,立时代之潮头,发文化之先声。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是继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之后,河南对文化发展的再思考、再认识、再提升。

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厚重河南,正昂首阔步,行走在更加出彩的大路上。

守住根脉,凝聚“复兴之魂”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鼎盛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启人心智,揭开了近代欧洲文明发展的序幕。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凝聚自信——

9月1日,全国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在开学当天,收看了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字以溯源、武以振魂、棋以明智、文以载道、丝绸新路”,伴随着诠释这五大内容的一幅幅画面的流动,孩子们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河南最应该有这份自信。

在这里,至今仍保留并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那些影响深远的文明成果,都能找到它的根与芽。

让我们“折叠”时空,回到古老而深邃的中原——

8000多年前,舞阳贾湖。一声悠扬的笛曲划破湖面宁静,我们目睹手执骨笛的先人们载歌载舞,迎来了华夏文明的曙光。

6000多年前,濮阳西水坡。我们看着祖先把数千枚蚌壳细心雕琢、摆放成“中华第一龙”。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4000多年前,郑州新郑。我们循着轩辕黄帝的足迹来到这里,追随他把炎黄融合统一的功绩载入史册。

3000多年前,殷商都城。我们在殷王朝占卜记事的现场驻足凝神,惊艳于刻画在龟甲、牛骨上那些神秘符号的朴拙之美,见证它们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汉字。

2000多年前,函谷关下。我们围坐在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身旁,聆听他阐释《道德经》的精奥高玄。

1000多年前,宋都汴京。我们泛舟御河,在柳岸柔风中,缓缓驶进世界第一个超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欣赏一派繁华盛景。

今天,我们置身充满浓郁中国风的河南博物院:春秋的编钟传递着华夏正声,精美绝伦的莲鹤方壶照亮了青铜时代,四神云气图壁画描摹“敦煌前之敦煌”的瑰丽,女皇武则天的“除罪金简”诉说着历史沧桑。

……

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原文化,哺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赋予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积淀了河南文化自信的丰厚底蕴。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感慨道:“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这是其他任何地方不能取代的。”

文化涵养精神——

2015年元旦前夕,当人们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细心的观众发现,主席身后书架的显著位置放着一套《群书治要》。

《群书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虞世南等人遍览六经、四史、诸子百家,采撷精华编辑而成的一部匡政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无论在世界政要云集的国际舞台演讲,还是接受记者采访;无论是与公众交流,还是行文著述,总书记运用诗词典故总是信手拈来,把治国理政的思想表达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令人兴致盎然,印象深刻。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传统中有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中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弘扬13亿人民共有的复兴之魂、强国之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必须融入时代,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中原,从来都是英雄辈出、精神不老的厚土。

伟大的精神是时代开出的花朵。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优秀的中原文化孕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原人文精神。

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不惧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河南以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为平台,大力推进文明河南建设,让这些产生于中原沃土的伟大精神深入人心,鼓舞着亿万中原儿女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勠力前行。

文化编织梦想——

文脉与国脉相通,文运与国运相连。

2014年3月27日,作为首位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在这里深刻论述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谋划,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无穷的文化力量。

对文化领悟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力度和广度。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中原文化就是它的重要根脉。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从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原文化高地隆起的蓝图和景象——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全社会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风尚更加浓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基地。

“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在要求,与“十三五”国家文化建设目标相一致,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深刻影响着河南的现在和未来。

风云雄气象,笔墨辟鸿蒙。

中原文化建设掀开了新的篇章。

改革创新,实现文化勃兴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习近平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75年前,延河边的这座小城里,毛泽东同志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开启了中国文化发展新纪元。

3年前,首都北京,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文艺界代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回应时代关切,高擎改革旗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4年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是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做到服务人民、惠及群众,努力创作生产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不断迈上新台阶。”省委书记谢伏瞻这样勉励河南文艺工作者。

近年来,河南连续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等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举措,河南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

公共文化阳光普照中原——

在焦作,“百姓文化超市”大受欢迎。前不久,温县“百姓文化超市”网站发布演出信息,北冷乡西南冷村的李国林看到消息后,通过手机客户端下单,希望送戏进村。3天后,怀梆《刁小姑》如约进村首演。台上演员演得精彩,台下观众看得入神,掌声、欢呼声、笑声不断。

借助“互联网+”,建立数字文化服务网络,线上订单,线下配送。这种发端于焦作、在全省铺开的“百姓文化超市”,真正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百姓文化超市”只是河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一组数字看变化。全省建成的288个博物馆(纪念馆)、157个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群艺馆)、239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乡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目前已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教你一招”受欢迎。以广场舞编排、戏曲功夫操、大众魔术等文艺小绝活为主要内容,“教你一招”活动共培训基层文艺骨干近百万名,打造了一支在群众中留得住的文艺“轻骑兵”,成为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紧密对接的“金钥匙”和“连心桥”。

一颗种子薪火传。在郑州、洛阳等地的中小学校园里,常常听到韵味醇美的戏曲旋律。作为中宣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试点省份,河南推出“双百双千”活动,百名戏曲名家联系百所高校、百所戏曲院团联系百所中小学,戏曲走进千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千所乡村音乐厅,让传统戏曲的火种播撒校园,为“戏曲进校园”在全国开展提供有益借鉴。目前,全省各级各类院团已经进校园演出5000余场,举办各类戏曲知识讲座近1000次。

一批品牌热中原。只花5元钱就可以欣赏到专业院团的演出。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的“中原文化大舞台”,用2000场演出、3万场电影,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它与“舞台艺术送农民”“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等文化惠民品牌携手发力,实现了全省舞台艺术惠民全覆盖。

五年来,河南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科技含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转09版)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