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通讯员 刘俊洋 实习生 刘莹莹
开栏的话
锦绣沙澧,美丽乡愁。我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来,从美丽乡村示范县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我市涉及的建设项目均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为展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展,本报将开辟专栏进行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名扬省内外的美丽乡村——胡桥村
宽阔整洁的迎宾大道
风景如画的环村水系
形态各异的桥梁横跨碧水之上,鲜翠欲滴的垂柳沿河一字排开……走进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你会惊诧于在中原内陆,竟然能看到小桥流水、田园村舍这样如诗如画的秀美风景。一个仅仅有土地、劳力这样普通资源,不到两千人的村子,缘何在近几年发生如此巨变?在胡桥村支部书记胡青举的眼里,这一切均来自全体村民的一个梦:依靠发展集体经济,让全体村民共同致富,让胡桥村成为名扬省内外的美丽乡村。如今,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过去了,胡桥村村民的这个梦想已经实现,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扬帆远航。
筑梦:经济大潮中找到思路
20世纪80年代前后,刚刚高中毕业的胡青举在县里看到了很多诱人的就业机会:县里某单位高薪招工并解决编制,部队招人并许诺转业后的优厚条件……“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就想着回到老家在村里发展,能让村子将来变得更好些。”胡青举向记者回忆道。
1976年,胡青举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担任团支部书记。1985年正式被选举为村支部书记。在那个市场经济并未全完放开的年代,胡青举看到周边的南街村、北徐村等都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取得了成功。在这样的环境下,胡青举等人先后在村子里开办起了纸箱厂、纸盒厂、尾毛加工厂。同村在临颍县卫生系统上班的胡新民也在他的鼓励下,办起了停薪留职,回来跑起了纸箱厂的业务。
“当时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胡新民告诉记者,但在他听了胡青举的集体企业发展计划后,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大胆而又不失伟大的行为。“都是想着给村里办点实事,给老少爷们有个发家致富的门路。”胡新民至今依然记得,曾经为了跑贷款、跑业务,他有时候一连能在外地住上几个月。在他们俩的努力下,100多名工人的纸箱厂、纸盒厂、尾毛加工厂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效益最好的时候,每名工人每月能拿到300多元的工资,而当时的一个县政府上班的职工一个月的收入也就90元钱。
就这样,胡桥村的集体经济攒到了第一桶金。在全村老少爷们看到一沓沓崭新的人民币发到手里倍感兴奋之时,胡青举等人的头脑则显得十分冷静:仅仅依靠单纯的加工收入能否持久?胡桥村能不能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持续发展、永不落伍的路子?
“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别人学不成的发展道路。”胡青举等人的大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胡青举在外洽谈业务的时候结识了一名河南农业大学专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的陈教授,“村里那么多土地,种树多好!”陈教授一句不经意的话说到了胡青举的心里。
“是啊,种树这个道路有很多好处:既能美化村容村貌,还能给老少爷们挣钱,树卖了还能再栽植,循环不断,永续发展。”胡青举的心里一亮。在他的主导下,村两委班子成员纷纷赞成这个发展思路。
追梦:30亩绿化苗木基地起步
果不其然,1997年前后,周边的纸箱厂、纸盒厂随着设备更新成本逐年增高、市场销售渠道萎缩纷纷倒闭。当时,临颍县的北徐村有养殖、南街村有食品、龙堂村有蔬菜……可胡桥村却只有几个将要关门停业的加工厂。
1999年,胡青举等人决定在村里小规模种植花卉苗木等高档育苗进行尝试。“当时有10多个品种,有扦插、小苗等各种绿化苗木。”胡青举告诉记者,当时的小麦价格每斤0.24元,每年一亩地的收入也就不到300元,而他当时决定给提供土地的村民一亩地一年的承包价格是600元。刚开始有部分村民持怀疑的态度,不给村集体提供土地。“纸箱厂虽然快要倒闭了,给工人发完工资后,村集体上剩余的钱也不多了。”回忆起当时创业的艰辛,胡新民至今仍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有些村民的土地你必须得先给他钱才让你种,1万多元钱的土地承包价格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巨额数目。“就这还不包含树种、苗木的成本价格。”胡新民说,当时在土地、资金紧张的局面下,他和胡青举等人自己把家里的钱垫付,跑亲戚、问朋友,终于在村里以土地流转的形式,流转了30亩土地开始了绿化苗木的种植。彼时,距离全国土地流转新政策正式实行还有15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胡青举等人种植的苗木终于迎来收获。当时就卖出去了10来亩的绿化树,胡桥村一下子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子。很多村民看到苗木也能卖大钱的情形后,纷纷主动找到讲信义、有作为的胡青举,想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给他。
很快,河南省胡桥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河南省胡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也正式注册。经村两委班子研究,村委会牵头把全村2000多亩耕地从农户手中反租回来,交予公司统一经营,种植绿化苗木;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的模式,与周边乡村农户及合作社签订苗木种植协议,统一流转土地、统一供应育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成品苗木,先后带动胡桥周边乡村1500多户农民发展绿化苗木种植,带动面积4000多亩,胡桥村绿化苗木基地面积扩大到6000多亩,种植各类绿化苗木200多种。
2016年底,胡桥村集体企业总资产达到3.2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上缴税金700多万元。
圆梦:中原“小江南”呼之欲出
胡桥,名如其村。村内一泓碧水两岸垂柳,9座形态各异的大理石桥,关公祈雨庙会等秀美风景和当地特色让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流连忘返,大家纷纷盛赞其为中原“小江南”。
记者刚下许泌路(许昌至泌阳),一个红底金字的“胡桥”牌匾巍然屹立在眼前:景泰蓝的工艺、苍遒有力的字体显得大气磅礴。记者顺着1公里多长的迎宾大道走去,路两边全是鲜翠欲滴的绿化苗木,很多中原城市不多见的树种在这里也能看到:七叶树、五年枫……
为突出胡桥村的“桥”文化特色,胡桥村委会对村内的300多亩荒坑、荒塘进行了综合整治,开挖疏浚、石砌边坡,形成了完整的环村水系,两岸安装上了3000多米的青石栏杆。“光建造水系硬化绿化这一项,村集体经济就投入了3000多万。按照村里的规划,环村水系两旁将要建成统一模式的三层别墅。”指着眼前几栋黄墙蓝瓦的三层小楼,胡青举告诉记者,将来全村所有的村民都会住上这种依河而建的特色别墅。
在胡桥村委大院西边,一个刚刚建成的老年公寓大楼十分醒目。“今年春节就能投入使用,这个是专门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养老居住的。”胡桥村村主任王宇峰告诉记者,这个大楼里安装的是中央空调,还有棋牌室、餐厅等多种先进的配套设施。胡桥村村集体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寄宿式小学、幼儿园、养老中心、文化健身广场、有线电视入户、安全饮用水、天然气入户、混凝土道路户户通、垃圾污水处理等惠民工程,每年出资30多万元统一为群众缴纳社保、医疗保险等费用,春节按每人500元的标准为群众发放过节福利。
胡桥村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多业创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发展思路,致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2017年,胡桥村被划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财政部门安排428万元用于该村的道路修建、排水、绿化、广场、环境整治等,极大地提升了胡桥村的环境生态水平。
只要有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30多年来,数代胡桥人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村庄秀美、村民幸福的美好梦想。而在新的发展征程中,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梦想: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总院对胡桥社区进行高标准规划,总规划面积49.19公顷,把胡桥社区定位为河南省重要的绿化苗木种植示范区和漯河市重要的旅游服务区。依托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绿化苗木基地、水体景观旅游资源——环村水系、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农耕文化及关公祈雨庙会等三大旅游资源,累计投资1.3亿元,规划建设“一心、四园、八区”等旅游项目,“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四园”即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四季采摘园,“八区”即特色养殖区、特色种植区、生态观光区、生态游乐区、生态餐饮区、农俗文化体验区、养老养生体验区、外围苗木种植区。
河南省胡桥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荣获省林业厅颁发的“河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胡青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国家旅游局还认定他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旅游观光业将成为胡桥人增收致富的新动力。这6000多亩绿化苗木基地是村里的自然‘宝库’,也是一个巨大的乡村旅游生态氧吧。”胡青举告诉记者,有了这个无价之宝,依靠胡桥人的勤劳双手,他相信胡桥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