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国(左)给市民发放生活常识宣传页。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9月16日傍晚7时许,天色渐暗,一个满头大汗的男孩,推着两轮电动车来到市区人民路丁湾农贸市场志愿服务站。正在执勤的朱建国,立即迎了上去。
“叔叔,有气筒吗?”男孩说,他的电动车前轮没气了。
看到男孩累得气喘吁吁,朱建国赶紧把气筒拿出来,夹到男孩电动车的前轮上打了起来。
“我走到人民路与嵩山路交叉口时,发现车胎没气了,推了三四百米才推到这里。幸亏志愿服务站有气筒,不然还不知道要推多远呢!”这个男孩说,“真是太感谢朱叔叔了。”
今年58岁的朱建国,是市工商局源汇分局双龙工商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2016年8月开始,他到丁湾农贸市场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一年多以来,除了下班时间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许多个周六周日,他也在服务站“奉献他人”。
9月17日早上,记者走到距离丁湾农贸市场还有几十米的地方,就看到了门口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其红色的“学雷锋”几个字格外显眼。两张小桌子上,放着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方便市民了解消费维权、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知识。桌子上还摆着公平秤,如果市民对所购商品是否足量存在疑虑,可前去称重。还有医药箱,为路过的人提供简单的医疗用品,如碘酒、创可贴、风油精等。此外,志愿服务站还为过往市民免费提供饮用水、针线包、充气筒等。
9月17日上午,一个小伙子的电动三轮车坏了,刚好停在丁湾农贸市场志愿服务站旁边。见状,朱建国赶紧上前询问情况,并帮助小伙子把车修好。“叔,太感谢你了!没想到你还会修车。要不是遇到你,我真不知道该咋办。”小伙子对身穿红马甲的朱建国一再表示感谢。
“朱老师,帮我称一下我刚买的鸡蛋,看看斤数够不够。”“把那个宣传册给我一本吧,我回去看看。”“有创可贴吗?俺家小孩儿刚才摔倒磕住胳膊了”……
9月17日上午,记者在丁湾农贸市场志愿服务站看到,身穿红色马甲的朱建国,一直忙个不停。
“需要点啥?”对每一个驻足志愿服务站的人 ,朱建国都热情地上前询问,然后给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
“周末是志愿服务站最忙的时候,一天下来得接待200多人。问路的、喝水的、借东西的……朱老师还经常帮人家修车。”在丁湾农贸市场门口做生意的潘女士,谈到朱建国赞不绝口。
“志愿者的工作很琐碎,都是一些小事,但我觉得这个工作非常神圣。每天穿着红马甲,跟过往群众说点啥,为他们做点啥,帮助了别人,提高了自己,我感觉非常充实。”朱建国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