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9月19日 星期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


(上接08版)

这是一次党风政风的全面净化——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希望办好的事情做起,河南下大决心清理整顿,破除了曾经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刹住了曾经屡禁不止的歪风邪气,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整改,赢得群众真切的掌声。

这是一次正风肃纪的刮骨疗毒——

5年来,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不严不实问题,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抓重要时间节点、抓手段创新、抓明察暗访、抓通报曝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持续释放铁面执纪、越往后越严的信号。

这是一次执政党形象的自我重塑——

5年来,各级领导干部普遍感到党内上下级关系、人际关系正常化了,少了文山会海、虚话套话的羁绊,没了迎来送往、觥筹交错的负担,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在了联系群众、干事创业上,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改进作风初见成效。然而,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最盼望的是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没有调研行程单、没有提前打招呼、没有迎候陪同,今年4月5日,省委书记谢伏瞻来到周口商水县汤庄乡西赵桥村,暗访脱贫攻坚。“如果连你这个乡贫困人口有多少、贫困发生率是多少都回答不上来的话,就说明你心中没数,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到重要议程上来。”谢伏瞻直奔基层、现场检查,不讲情面地批评,让闻讯赶来的县乡干部脸红心跳、冷汗直流。

针对脱贫攻坚中暴露出的干部作风不实的问题,我省以“五查五促”为载体,大打一场革除作风顽疾的攻坚战。

“要将脱贫攻坚作为对当前工作方式的一次审视、对领导干部作风的一场大考。”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次推进会议上严肃指出,“转变干部作风,要从‘面上贴花’转到‘细致绣花’上来,知耻后勇、狠抓落实。”

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河南各级党员干部沉下心来、干在基层,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和责任“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组严格的“考试”中,巡查组最后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河南脱贫攻坚成绩令人欣慰,尤其是各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夯实责任,在脱贫攻坚第一线铸成了坚强战斗堡垒。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河南的作风建设集“赞”无数。河南省纪委连续3年围绕党员干部作风状况的调查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被访者对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状况满意度分别为79.4%、84.4%、87.7%,这表明党员干部作风在持续好转。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

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习近平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步步深入、善作善成,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时代特征。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宣示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的坚强决心。

党中央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河南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纪严于法、纪挺法前,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严惩彰显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接受信访举报,立案、处分了一批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抓早抓小,防止小错变大错、小患成大祸。2017年前7个月数据显示,给予纪律轻处分的占处分总人数的80.5%。

巡视形成震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巡视是一把利剑。河南深化政治巡视,如期完成了对九届省委319个巡视对象的全覆盖。十届省委已开展两轮巡视,涉及12个省辖市、22个县(区)。

既有巡视全覆盖,又有派驻全覆盖,巡视、派驻相互配合,实现监督无禁区无盲区。今年,河南省纪委39个派驻纪检组进驻全部111家省直部门,犹如39个“探头”,发挥着日常监督作用。

巡察传导压力。2014年中央巡视组对河南巡视和本省巡视发现的问题,90%以上来自基层。“蝇贪蚁腐,其害如虎。”2015年,河南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实现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监督无死角。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辖市所属县(市、区)平均开展5轮巡察,巡察基层党组织10721个。十届省委成立后,巡察基层党组织3599个,基层生态风清气朗,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在河南,不敢腐的氛围已经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树起道德高线,筑牢纪律底线,“赶考”路上,党员干部严于律己,慎独慎微,争做时代的劲草、真金。

让制度成为硬约束

建章立制非常重要,要把笼子收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空隙太大,猫可以来去自如。——习近平

善除害者查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截至2016年底,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达50多部,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这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由“重点治标”走向了“重点治本”。

河南积极回应现实需要,以“4+4+2”党建制度体系为基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层层压实责任,使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党内政治生活严格严肃。

1981年,时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的《关于党风问题》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抗战时期,毛主席用电台指挥深入敌后、编入国民党军序列的八路军的抗战工作,“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全军同志都无条件、高标准、严要求、创造性地自觉自愿积极执行。

简单的“嘀嗒”声,就使得全党团结如一人,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正是源于延安时期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

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坚决反对庸俗哲学和好人主义,形成了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决策监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报告制度,健全决策失误纠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让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管党治党责任越压越实。

河南省委出台《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决定》,绘制了河南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划图;相继推出落实主体责任清单、领导干部落实主体责任全程纪实、问责条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始终拧紧管党治党的责任“螺丝”。

干事创业激励导向更加鲜明。

“被召回的滋味不好受,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去年年底,伊川县3名工作考核不达标的乡镇科级干部被召回。他们在学习培训后,被分配到临时性岗位接受锻炼。

河南对为官不为,惰政、懒政亮“红灯”,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干部作后盾。出台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干部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督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2015年以来,全省共调整“下”的干部2052人,其中厅级37人、县处级497人。

制度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河南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让全省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感受到纪律的“高压线”,不敢越雷池一步。

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

行近兰考。远远地就能看到巍然屹立的焦裕禄铜像。当看到那清癯的身姿、深情的目光、风发的意气时,仿佛就能听到焦书记的呼吸和心跳:我在!

他一直都在,播撒下精神之种,然后化身千万。

伴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河南正在努力锻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干事业的那股“拼劲”。

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穿黄工程充水试验正式完成,作为建设者的陈建军忍不住热泪盈眶。凭着一股子勇夺“娄山关”、突破“腊子口”的劲头,他率领党员突击队在极短时间内,攻克地下连续墙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关。

何止是陈建军的团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党旗飘扬。河南5万多名移民干部,组织移民搬迁193批,16.54万人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创造了中国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丹江千里润北国”的时代赞歌。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抓工作的那股“韧劲”。

“下乡驻村五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万苦不言悔,写好党员先锋歌。”这是从“厅官”到“村官”的吴树兰的驻村心路历程。连续一周帮奶农拉牛搬家,年近六十的她累倒后又爬起……

水滴石穿唯坚韧,绳锯木断是执着——

许昌市建安区前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子贤,在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坚守奉献了36年,从青丝变白头;

平煤集团的老院士张铁岗,为破解瓦斯治理难题,40多年如一日,埋首矿山煤海刻苦攻关。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对群众的那股“亲劲”。

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原书记燕振昌留下的93本日记,宛如一部水磨河村凤凰涅槃的史书。日记上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要让村民过上有房住、走好路、能读书、有玩处的安生日子。

2014年12月12日凌晨,水磨河的“燕子”飞走了。为他送行那天,恸哭之声响彻十里八村,村民们最后一次陪着燕振昌走过了村中学、小学、文化广场……“老书记,你再看看啊,你的承诺都做到了!”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南阳的白河畔有一位“三多”局长陈增喜。作为主抓农业科技的干部,他有一个习惯,每次下乡见到群众就主动递名片。

发了名片,所以朋友多;留了号码,所以电话多;有了前“两多”,下乡自然多。只要求助电话打过来,无论何时何地,他马上直奔田间地头。乡亲们评价说,“他是俺们的贴心兄弟,俺们跟他掏心窝子。”

循着“赶考”的足迹,我们看到这支队伍继往开来的那股“心劲”。

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有座巨型雕塑:精神矍铄的老愚公带领众人,挥舞着镢头和巨斧,劈山开路,一往无前。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河南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横”贯东西、“竖”连南北、“点”通晋鲁、“撇”向川府、“捺”指江南,在中国高铁运行版图上,河南书写的“米”字独领风骚。

行笔间,是居“中”不让,支撑全国区域发展大局的雄浑气象;落笔处,是夯实基础、泽被后人的历史担当。

五年时间——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名头”响起来了,航线密织天际、产业竞相“落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牌子”扛回来了,创新大潮涌动、人才于斯会聚;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盖头”掀起来了,改革持续深化、开放高地隆起;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批下来了,构建大都市区、打造新增长极;一批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一批多年想办办不了的要事,一件件地成为现实。

成就背后——

党员干部想得最多的是干事,谈得最多的是发展,“白+黑”、“5+2”、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已成常态。

“许下的诺言不兑现,那将丢了党的脸面,失掉百姓的信任,就是十个我也承担不起”“粗萝卜细丝儿,咱从小处做从细处干,不怕弄不成”……他们这样说。

活着的时候,将昔日穷山沟变为国家4A景区,死后还要用自己的骨灰去壮山里的竹子;吃苦在前,吃亏在前,想方设法帮群众致富,夜以继日赶工程进度……他们这样做。

“赶考”路上,正是他们,河南539万党员,继前人之业,尽今人之力,辟后人之路,用行动扛起责任,用担当诠释忠诚。

中原山河壮,党旗别样红。

“赶考”未有穷期。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再次强调,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今年的8月16日,是焦裕禄95周年诞辰。焦书记当年亲手栽下的“焦桐”,已守望这方水土55个年头。

8年前,总书记满怀深情,在距离“焦桐”不远处,也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兰考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为“习桐”。

如今,“焦桐”挺拔,“习桐”伟岸,桐林如海,郁郁葱葱。

“焦桐”与“习桐”相互守望,就像是鲜红的旗帜,召唤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据《河南日报》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