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 放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近年来,漯河市外语中学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始终将国防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将宣传国防知识、普及国防知识、掌握防护技能作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全校形成了浓厚的国防教育的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完善机制,深入开展国防教育
“在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中小学生属于弱势群体。因生活阅历的不足、逃生技能的缺乏,受到的伤害也最大。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市外语中学副校长姜国喜向记者介绍,因此,全校老师对做好人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达成了共识,树立了人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人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同时成立学生活动处,具体策划、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学校的人防教育工作,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目标到位。
为了保证国防教育,学校做到了定年级、定课时、定内容、定教师的“四定”目标。在人防教学课程的安排上,遵循“七年级普及,八年级强化”的原则。七年级每两周一节课,由专任教师利用综合实践课授课。八年级开设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三次。
除做到“四定”目标外,学校还增加了“定考核”,即对人防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业绩考核同其他任课教师一样进行,包括学期工作计划的制订、教案的撰写、学生成绩的考核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绩效工资考核等,全部纳入常规管理中,充分体现了人防教师的应有价值。学校人防教师胡毅的教案因书写规范,材料翔实,形式灵活受到省市人防办领导的高度评价。
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彰显成效
人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人防教育课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该校要求思想品德、历史、体育、综合实践课、科学和劳技等学科认真组织开展本学科人防知识渗透教学的研究和实施,可有机结合人防知识组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可利用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运用生化武器、核武器、空袭等战例来辅助教学;在劳技课上,可以开展制作简易防护器材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1至2种制作方法,并鼓励部分学生动手动脑,勇于创新;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健体的同时,开展自救互救的方法指导,让应急救护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学生安全,让人防教育形成合力,形成了人人懂人防,人人抓人防的良好局面。
据了解,市外语中学除了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外,还将人防知识的宣传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防护器材制作评比、制作专题版面、举行防震防火紧急疏散演练、观看影视作品、请专家作报告等,做到宣传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营造了人防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1年,学校被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授予“人防教育示范校”。
2013年,学校被市政府、漯河军分区授予2012年度人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在漯河市初级中学人防教育优质课评比中,学校教师安玮芳获得一等奖,贾晓宝老师获得二等奖。
2016年,配合市人防办在学校举行了漯河市中学生“关爱生命,关注人防”演讲比赛,学校学生张梓钰获得二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2016年11月,在全市中小学生人防教育手抄报评比活动中,学校3名学生获一等奖,1名学生获二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2017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