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干净整洁,不少人家建起了二层“小洋楼”。
为孩子们送来书包。
为贫困户赵满圈(右二)过生日。
赵庄村位于源汇区大刘镇西北部,西邻澧河支流唐河。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55户640人。全村有18名共产党员。贫困户4户12人,大多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而贫困。
赵庄村民风淳朴,治安良好,但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全村有耕地740亩。大部分村民以粮食种植、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没有成规模的养殖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少等,经济发展水平、村民收入水平偏低。
驻村感悟
范伟锋,1969年10月出生,会计师、经济师,现任漯河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纪委书记,2014年9月任源汇区大刘镇赵庄村第一书记。
整洁美观的开放式村委会大院,充满欢声笑语的村幸福院,大街小巷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村规民约……
走进源汇区大刘镇赵庄村,目光所及无不彰显着这个偏僻村庄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些可喜变化,蕴含着赵庄村第一书记范伟锋的心血和汗水。
自从2014年9月被派驻到赵庄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体验冷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开展各项帮扶工作,打造美丽乡村。
建微信群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扶贫攻坚,支部当先。
驻村伊始,范伟锋就认识到,赵庄村要脱贫奔小康,关键是要建设一个团结能干事的领导班子、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这是第一书记给村里留下的带不走的宝贵财富。
8月26日,远离城市喧闹,走在进村大道的绿荫下,赵庄村党支部书记卢义功告诉记者,范伟锋任第一书记后,从抓党员集体学习入手,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制定学习方案、学习计划,带头讲党课;设立便民服务室,实行岗位责任制、坐班服务制、党员民主评议制;建立在外务工党员微信群,加强教育管理,鼓励大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在卢义功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整洁美观、白墙绿砖的开放式村委会大院。
“以前村委会广场周围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村民开展活动极为不便。”卢义功说,这个由市中医院投资3万元建设,并协调安装6套健身器材的村委会大院,在今年7月才投入使用。
“在范书记的指导下,我们村的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团结有力,大家拧成了一股绳,群策群力,铆足了劲,要在脱贫工作上打一场大胜仗”。卢义功自信满满地说。
走上水泥路 村民喜笑颜开
“俺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十几年前修的一条柏油马路早已千疮百孔,街道坑洼不平,雨天两腿泥,老百姓天天盼着尽早修修村内的几条道路。”采访中,今年78岁的老党员赵改正告诉记者,范伟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农村道路改造项目,协调主管部门配套资金,市中医院还专门拨付修路资金10万元。但由于修路要清除部分村民的菜地、树木,个别群众考虑自身利益,不予配合,还阻扰施工。范伟锋与村干部挨家逐户做工作、讲道理,最终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赵改正说:“今年5月初,俺村5条标准化水泥路顺利完工,村民们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个个喜笑颜开。近期俺村总投资60余万元,总长度1.6公里的村内和村南的三条道路即将开工建设。”
为改善村内环境脏、乱、差的面貌,市中医院投入资金1.5万元,租用大型机械,对道路两边的杂物进行清理;拉运渣土20多车,对坑洼处进行填补;购买墙漆、涂料,对主街道两侧进行统一粉刷美化。此外,范伟锋带领党员干部开展义务劳动,清除杂草,清运垃圾。
“现在俺们村,由医院出资修建的垃圾集中存放场1个,垃圾池10个,大垃圾桶10个。医院还为村子安装、更换了4条主街道的30盏路灯,还承担公用电费。”赵改正说,这极大方便了村里的老少爷们。经过环境治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请来农业专家 传授种植技术
据卢义功介绍,赵庄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小村,远离县乡交通主干道,交通闭塞,村民观念守旧,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
为提高农田产量,完善农田基本设施,范伟锋多方协调,打机井5眼、安装变压器5台、铺设地埋电线1800米。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来村里开展技术培训,传授农技、农机、种植等技术。
村民赵守江告诉记者,对于擅长泥瓦活的村民,范伟锋引导他们成立建筑施工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接建房业务。对于擅长混凝土、壳子板技术的村民,范伟锋引导他们自筹资金购买木模板,外出承接工程。对于擅长水电安装的村民,范伟锋帮忙联系安装业务。目前,赵庄村有小规模施工队4个,安置村民60余人。对于无技术专长的村民,范伟锋和村干部帮忙联系企业、建筑工地,想方设法增加其收入。
利用有限的土地增收,关键是转变种植思路。范伟锋鼓励和引导群众发展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村主任赵伟杰养殖信鸽、种鸽200余只,屡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近日,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开设网络销售平台,形成规模化产业。范伟锋和村干部,近期准备引导村民种植观赏植物绿萝,每亩年产值可达5000元。同时还准备种植中草药辛夷,每亩年产值可达3000元。前期已经考察了解辛夷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前景,近期将外出考察绿萝种植项目、筹集资金,集中一部分农户的耕地,带领村民种植,助力农民增收。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
走在赵庄村的街道上,宣传党建知识、精神文明、反腐倡廉、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等内容的标语和图画随处可见。
“经济发展了,要想生活得更幸福,群众的文明程度必须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此,要推进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淳朴的村风民风,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赵庄。”范伟锋告诉记者,首先是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此外,赵庄村还定期邀请医疗专家来村义诊,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疗专家的诊治和健康指导。
赵庄村还开通了“健康直通车”,为村民就医提供便利:村民需要就医时,村里帮助联系医院专家、住院床位。此外,还为村内学校的全体教师、10名困难党员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卢义功说,范伟锋协调健身器材6套,安装在村民文化广场,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出资5000元,购买广场舞音响和服装,组建20人的广场舞队;邀请市杂技团30余人,到赵庄村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为广大村民表演了两场精彩的杂技、魔术、舞蹈节目,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出资3000元,帮助村委会购买音响设备1套喇叭3个,便于开展各项活动。
扶危济困 精准帮扶暖人心
赵庄村贫困户王梅花眼里,范伟锋关注最多的还是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经常上门走访慰问,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王梅花年近80岁,年迈体弱,缺乏劳动能力。她的儿子陈阳阳(化名)45岁,因少年时就患精神分裂症,丧失劳动能力。两人相依为命,生活举步维艰。“麦收时,别人家的麦子都已收割完毕,我们家的还没开镰,我急得嘴上起了水泡。”王梅花告诉记者,看到这种情况,范伟锋立即联系收割机,自己掏钱帮她割麦,并组织村民将麦子拉回她家。
7月,王梅花的儿子精神病又犯了,但没钱买药。范伟锋得知后,到医院自费买了一个月的药品送到其家中。到她家时,范伟锋见到王梅花老人和儿子都瘦骨嶙峋,判断是营养不良,就到超市买回了面粉、鸡蛋、方便面、西瓜,送到其家中。王梅花老人拉着范伟锋的手,不停地说“谢谢”。
五保户赵存良,68岁,无妻无子,生活困难。4月的一天深夜,村民给范伟锋打电话,说赵存良鼻腔出血不止,在当地小医院治疗无效,急需到大医院住院治疗。当时已是夜晚11点,范伟锋当即电话联系救护车、值班医生和住院床位,并很快赶到医院,帮助老人垫付了住院押金。随后,他一直陪在赵存良老人身边,陪着说话,给了老人莫大的精神安慰。手术后,范伟锋又买了两百多元的东西到病房看望,令赵存良老人非常感动。
范伟锋还非常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与医院的党员志愿者一道,在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晓带领下,到村内小学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为全校220名学生每人发放一个书包,并送去一批足球、茶杯等体育和生活用品,总价值约1.2万元。
赵庄村还注重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组织所有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建立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人员档案,完善帮扶机制,定期走访、慰问、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
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赵庄村扭转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理清了发展思路,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进。
有困难有艰辛 有喜悦有收获
2014年9月,背起行囊来到源汇区大刘镇赵庄村,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到农村工作,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担心的是自己从校门到医院,从来没有做过农村工作,能不能干好是个未知数。
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的是党组织的希冀和重托。驻村时间长了,我逐渐理出了工作思路,也坚定了干好驻村第一书记的信心和决心。
要做好驻村工作,首先要融入群众。我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把他们的困难、想法和反映的问题详细记录,撰写了调研报告。摸透社情民意后,我理清了发展思路,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好帮扶机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带领群众奔小康。在村里,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朴和真诚。
对于群众的想法和要求,我认真考虑,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修建道路、整治环境,村内面貌焕然一新,为群众营造了整洁、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大力宣传党建知识、村规民约、环境卫生知识,提升村民素质,培育文明淳朴的村风民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建民间艺术队、广场舞团队,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医院专家来村义诊,开通健康直通车,为群众在就医方面提供便利。重点帮扶贫困户、低保户,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定期看望、走访、慰问,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我人生中难得的一次生活和工作体验,有困难,有艰辛,但更多的是快乐,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为别人点一盏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我也用八个字来概括三年来的驻村工作,即“体验、磨练、服务、快乐”。
我认为,提高自身能力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农村工作头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多,要认真学习各种政策和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农村的本领,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抓好村级组织建设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关键。村“两委”班子要团结一心,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要处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多做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不搞一言堂,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办事公道、议事民主、决策科学、执行有力。
满怀一腔热情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动力。从驻村第一天起,我就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带着激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工作,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接受你、支持你。
派出单位的支持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后盾。做好驻村工作,离不开单位支持。市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驻村工作,院长定期入村调研,领导班子定期开会研究驻村工作,在资金、项目、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工作起来安心、舒心,充满了信心。
三年的驻村工作,使我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在能力上得到了锤炼,增强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将进一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乡亲们对我的厚爱和信任,带领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采访札记
建好村“两委”班子很关键
记者跟随范伟锋到赵庄村采访,不管走到哪儿,都有村民停下手中活计,笑呵呵地跟范伟锋打招呼。
与此同时,上至八旬老人下至三岁孩童,没有范伟锋不认识的。一路上,他不停地给记者介绍这是周叔、那是李婶,以及谁家的孩子大学毕业该找工作了,谁家水管坏了……
记者在赵庄村走访了解到,当地干部群众没有把范伟锋当作“上面派来的干部”,而是自己的朋友。田间地头、村会议室里,他们一起谈笑风生,聊着村里的大事小事。
范伟锋认为,虽然第一书记拥有新的发展理念、不同的视角,但要想做好村里的工作,离不开和村民朝夕相处的村干部。况且,第一书记有任期,一旦调离,扶贫项目如何持续开展下去也就成了问题。
通过采访,记者深深感觉到,从长远来看,第一书记需要帮助村里建设一个团结、富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让他们拥有扶贫工作的先进理念,让他们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这样一来,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实效,全面小康才能尽早到来。
本版文字、图片由本报记者郝河庆提供
主办
市委组织部
市驻村办
漯河日报社
执行
漯河晚报
记者下基层 百日走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