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五年前的初冬,2012年11月1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三年前的初春,2014年3月17日下午,兰考县最大的风沙口——东坝头乡张庄村。习近平总书记路过村民文伟清的家门口,文伟清兴奋地端着一簸箕自家的花生,邀请总书记尝尝。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颗剥开,嚼得津津有味。
在兰考县便民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着墙上张贴的“服务忌语”说,“跟群众没有感情才会出现这样的忌语,如果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那态度肯定就会不一样。”
还是那年春天,2014年5月10日下午,郑州。听取河南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也是最得民心的事情。要着力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奋力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牢记嘱托,在春天播下追梦筑梦的颗颗种子。
不负使命,在中原结出为民惠民的累累硕果。
人民至上得民心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习近平
河南省内乡县城里,至今完整保存着一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古代县衙。三省堂前,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考察座谈时,引用了这副对联。总书记指出,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高到哪里?高到“人民至上”,高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高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今天我们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回望历史。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到“为了人民利益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从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条脉络无比清晰——90多年来,我们党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过程,就是努力探索如何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不断保障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权益的过程,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过程。
薪火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个信念无比坚定——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曲名为《习近平关心的这六件事》的动漫MV火了。说唱歌词里这样写道:“六件‘小事’件件连着百姓千万家,桩桩件件都能落实那就是民心工程啊……”这曲动漫聚焦的六件小事,分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养老院服务、规范住房租赁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细节,是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
——民生是最大的“考场”。
60多年前,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从西柏坡移驻北平,毛泽东同志形象而深刻地称之为进京“赶考”。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主动把自己放在了“考生”的位置。而“考官”,是伟大的中国人民。这场“大考”,考验着中国,也考验着河南。改变着中国,也改变着河南。
中国的每一个民生问题,乘以13亿,都是“世界级”的难题。作为中国的缩影,河南的每一个民生问题,乘以1亿,都意味着不同寻常的艰难。河南之难,难在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尚没有根本改变;
难在发展不足,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水平不高;
难在贫困人口基数大,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繁重;
难在“发展起来以后”的群众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更高期待、更多诉求,民生建设面临着“再上层楼”的倒逼、“更进一步”的挑战。
脱贫攻坚,河南每年要完成全国近十分之一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最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流动人口,河南每年净流出约1000万人,超过瑞典的总人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传统的钢铁、煤炭等行业要“三去一降一补”,共计有13万职工需要安置;
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这场“考试”,涵盖河南千家万户的方方面面,涉及中原父老乡亲的点点滴滴。
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难越向前。
2016年3月26日,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刚刚履新的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郑重承诺——“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半年后的10月31日,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谢伏瞻在论及“六个坚持”时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全民共建,全民共享。河南阔步走在改善民生的大路上,毫不懈怠,从未停歇。
惠民之举暖民心
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仔细审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还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无论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还是历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河南的顶层设计当中,民生都占有非常重的分量。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总要求,河南的民生改善思路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务实,推进有力。在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河南响亮地提出“三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为了“三个同步”落实、落地、落到老百姓的口碑里,河南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之多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
——抓发展,把民生“蛋糕”做大。
2017年8月5日,安钢集团。炼铁厂一烧车间生产正忙,工段长朱州从现场点检归来,今年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2号高炉系统降本增效小组成员。
这几年,安钢一方面降成本,向内挖潜;一方面将冷轧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向创新要效益,成功跨入高强钢高端市场,实现了由“普钢”向“优钢”转型。今年7月份实现利润3亿元,为建厂以来单月利润历史最高水平。订单多,收入稳。十万安钢职工和家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河南还在新经济业态的培养上下大力气。“有事您动嘴,办事我跑腿。”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行当——从事同城递送的跑腿公司悄然出现,UU跑腿就是其一。从巩义到郑州打工的王俊峰做“跑男”一年多,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对于这个收入,我表示满意。”跨坐在电动自行车上,小王这样说。
UU跑腿成立才两年,就从郑州覆盖到北京、深圳等76个城市,签约“跑男”超过42万人。
把民生项目作为发展的增长点和动力源,是河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发展也是抓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所采取的务实之举。
郑州四环全面快速化,洛阳将成为中西部第一个拥有地铁的非省会城市,鹤壁建设海绵城市涵养雨水;
建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每个县都通管道天然气,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
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
河南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用发展解决关乎民生的大事,夯实了民生“显绩”背后的“潜绩”,为做大民生“蛋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是一组有温度的数字——“十二五”期间,河南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5%,跑赢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这其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河南生产总值首破4万亿元大关,民生指标全线飘红,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7.6%,再创历史新高。
——建制度,把民生“蛋糕”分好。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了的乡村。千万农民工长期进退两难的尴尬,如今被一张居住证终结。
2017年1月10日,郑东新区公安分局祭城警务室里,正在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仪式上,几名市民代表欣喜地拿到了新版居住证。
与“全国版”居住证涵盖的6大基本公共服务、7项便利相比,郑州版居住证增加了2项便利:享受上级政府规定的不受户籍限制的跨区域补贴政策;60岁以上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
“打工十多年的梦想就是在城里安家,今天终于实现了!”今年5月,44岁的胡本华在郑州市落户,母亲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7岁的儿子也就读中原区颍河路小学。一张居住证,圆了三代人的城市梦。
在此之前,河南于2014年11月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一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农业和非农二元分隔的户籍管理模式成为历史,河南推进人口市民化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消除。
随时代变化而“变”,随民生需求而“新”。河南的民生制度改革应时合势,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2014年,河南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7年1月1日起,河南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普惠制”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全省城乡841万困难群众献上了“特惠制”的大礼;
2017年8月31日零时起,河南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备受诟病的“以药养医”制度寿终正寝,刀锋直指看病难、看病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出台了近120项改革方案(意见),其中关于具体民生事项的,就占四分之一。
有专家指出,河南在民生领域的制度化探索和改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正在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向统筹协调、精准发力转变,从注重借鉴向注重创新转变,从注重区域优先发挥示范效应向全面普惠式发展转变。这些,都标志着河南的民生改善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河南在民生领域的“制度自觉”鲜明而有力。
(下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