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10月9日 星期
“老街巷 新风韵”系列报道
东大街:老街古韵慢时光
“老街巷 新风韵”系列报道
如今的东大街颇具古韵。
2009年的东大街。资料图片
居民们在老槐树旁悠闲地打牌聊天。
东大街小巷里干净整洁。

之四

说起东大街,漯河人都很熟悉,这条街道总会勾起人们一些模糊的城市记忆。可是,你有多少年没有走进这条老街巷了?在繁华城市的一隅,这条老街道悄然发生了改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感受这条老街道的慢时光。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东大街曾是繁华商业街

走在东大街,灰砖飞檐,古色古香。一幅幅老照片挂在墙上,“东大街老街道”“东大街的邻居们”“1989年的渡口”……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安静地讲述着老漯河的故事,折射出岁月沧桑的面孔。

东大街是一条南北街道,北起滨河路,南至五一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条街长大的人总喜欢自称“老漯河”。87岁的秦大娘在东大街居住了近60年,她告诉记者:“东大街过去是唯一一条通往火车站的路。当时,东大街东段做生意的比较多,主要是皮行和花行。”

“从前东大街是条土路。”今年82岁的祁存信老人告诉记者,“我两三岁时,跟着父母从新乡逃荒到了漯河,一直住在东大街。记得抗日战争结束后这条路整修了,从大北门(现泰山路彩虹桥桥南)修到现在东大街这一段。那个时候,修的排水沟都是明沟,弄不好就掉进去了。”

“我小时候,这条路热闹得很。那时大北门有个码头,因而这一带成了商业区,有布行、花行、钱庄等。后来这里渐渐成了居民区。”祁存信告诉记者,东大街还有一棵老槐树,听老一辈人讲,这棵树有几百年的树龄。

据《寨内村志》记载,东大街历史悠久。清朝末期,东大街商业繁荣,有商号、钱庄、烟行、皮行和粮行等。

明朝弘治年间,东大街的中段兴建玄武庙时,种了一棵古槐,距今已500余年。现在这棵树依然存在。

老槐树见证沧桑岁月

在东大街与戏楼后街交叉口路北,记者见到了这课大槐树,墙壁上的宣传板块详细记录着这课老槐树的历史。树下坐着几位正在休闲打牌的居民。谈起大槐树,几乎每位老人都能说出一段与槐树有关的故事。每一次马路拓宽,每一次拆迁改造,大槐树都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我20岁左右的时候,这棵老槐树的树干一个成年人都抱不过来。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居民来这里烧香。听老一辈人说,这棵老槐树和河堤上那棵树是兄弟树。”祁存信说。

据传说,这棵老槐树是当年山西移民栽种的。这种说法是否真实,已无从考证。

东大街的老居民秦大娘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棵老槐树被雷击中过。当时着火了,经过抢救,老槐树活了下来。后来又被一场龙卷风掀掉了顶端,原本繁茂的树冠一夜之间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当时树中间都被击空了,大家都认为它会死掉,很是惋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老槐树抽枝发芽,重现生机。这棵老槐树生命力真强,两次灾害都没有让它倒下。”祁存信说。

在老槐树旁,记者看到一口老井。据居民介绍,这口井养育了老槐树周边几代人。“小时候,附近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就不再吃井里的水了。不过,现在井里还有水呢。”秦大娘说。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在这里居住的老人们,对老槐树和这口井有很深厚的感情,它们见证了东大街的沧桑过往。

升级改造后古色古香

老街道的风情韵味,渐渐被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所淹没。东大街老居民杨阿姨介绍说:“我在这儿生活了50多年,是看着这里一点点变化的。”在老人印象中,以前,街道两边都是小平房。

李大爷在东大街居住了近30年,“把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这里”。他说,自己在东大街生活“挺得劲儿”。

走在东大街上,和老人们拉家常时,总会不经意地问一下他们的年龄,“我76啦!”“我72啦!”说真的,这里好多老年人看起来比实际岁数年轻不少,脸上荡漾着老漯河人的自豪感。

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过程中,东大街被重新规划整修,路面变得宽敞整洁,卫生条件也改善了。

“东大街升级改造后,街道焕然一新,看起来特别有过去的味道;路面也干净整洁多了。在这里住,感觉特别舒服。”

“现在居民们讲文明、讲卫生慢慢养成习惯了,在街上看到个纸片都会不由自主地捡起来。”72岁的刘阿姨笑着说,“看看这干净的老街道,我们的巷子越来越漂亮了!”

灰砖飞檐,古色古香的门楼,居民们在老树下闲话家常,充满市井生活的韵味。一条百年老巷,正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轻抚淡淡逝去的流年。。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