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聚坤 郾城区文化馆原馆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漯河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创作了大量的戏曲、曲艺、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
口述:乔聚坤
整理:本报记者 张玲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是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继而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不断将党的作风建设推向深入,使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
规定下达后,我反复学习、仔细揣摩其意义,并为党的这一精明决策而赞叹不已。
自从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之后,我明显感觉到社会风气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干部队伍风气有所好转,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等现象有所收敛,大吃大喝的明显少了,饭店门前冷清多了;服务态度明显好了,办事效率比以前高多了……社会上吹起了一股廉洁之风。尤其是我们的党敢动真格,“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工作取得了可观成绩,并得到了老百姓的热切拥护。
我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目睹了文艺舞台在十八大之后发生的变化:曾经,文艺舞台上追求过度包装、形式大于内容、低级庸俗之风盛行,脱离大众和实际;如今,文艺舞台得到了净化,不再一味哗然取宠,更注重所宣传的内容和效果。外出采风时,我更感受到廉洁之风处处吹,省去了过去酒席招待的麻烦,大家采风坚持不扰民、不扰干的原则,采风结束各自回家,即使一些文艺会演时间晚了,盒饭则充当了餐饭。
这一切,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就在2014年,我一年内写出了小戏《清风小店》和《警钟长鸣》,音乐舞蹈快板《连心桥》《采访》,小品《亲兄热弟》等作品。
在深入基层采风时,我挖掘了一批廉洁、清明的采访对象:某地税局局长多年被评模范,宁可不提拔也不送礼;某中医院一位老中医,带病为群众看病;优秀党支部书记田茂生,累死在会议桌上……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郾城区商桥镇胡湾村党支部书记田茂生。得知田茂生去世的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去该村采访。
“茂生哥把我当成亲兄弟,把我家的事当成他自己家的事,我父亲有病住院,他悄悄地塞给我2000元钱。”“我儿子在外工作,茂生就像亲儿子一样,隔三岔五地来看看我,问我缺啥,有一次我生病,他开车送我到医院,背我到医院三楼。”“这条通往临颍的路是田书记负责协调、指挥打开的。当时田书记说,为了临颍人到漯河方便,咱应该牺牲自己,临颍人民可感激呢。”……
听完村民们一个个地哭诉着田茂生的事迹,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回去后一气呵成写完了话剧《田书记,你不能走》,每场演出都感动得观众热泪盈眶,掌声不息。
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作为一名作者,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与时代同步,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2015年,为了更深入地联系群众,我将写作阵地转移到农村,并且选择了驻村,同时将驻村地点选择在了我熟悉的村子源汇区干河陈乡三里桥村——上学时经常路过。
在驻村后,我发现今非昔比,三里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盖起了集图书室、值班室、娱乐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村室,村内各种基础设施齐全,村容村貌也都焕然一新。
该村将《廉政十条歌》雕刻在石碑上,竖立在村口的显眼位置,时刻提醒村干部要廉洁办事;在该村的公布栏上,清晰地记录着各种账目和明细,日清日结,村民们都很满意。经过两个多月的驻村生活,我创作出了《新官上任》《采风》《乡村趣事》《护身符》等戏曲作品,反映村干部和村民的廉洁生活。
通过深入农村生活,我不仅获得了鲜活的素材,创作了贴近生活的作品,同时基层廉洁干部的优秀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荡涤了我追名逐利的思想。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时代的进步。深入生活,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则成为我今后写作努力的方向。创作是我一生喜欢的事业,我要与时代同步,唱沙澧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