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
柬埔寨籍产妇不懂中文,无法与医生沟通
翻译软件帮忙 顺利产下男婴

闫艳教斯若(右)如何包裹孩子。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10月15日,一名柬埔寨籍女子住进市三院待产。生孩子需要产妇配合医生,但她完全听不懂中文。为帮助其生产,医护人员想了各种办法,利用待产的一天时间教会她吸气、呼气、疼等简单的中文。生产过程中,医生连手机翻译软件都用上了。最终,该女子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柬埔寨女孩嫁给漯河小伙

“来,你坐这里,我教你坐着怎么喂奶……”10月19日上午9时许,市三院妇产科病房,护士长闫艳正在给柬埔寨籍产妇讲解如何喂奶、如何包裹孩子。这名产妇叫斯若(音译),丈夫小王是源汇区干河陈乡人。

小王的父亲曾在柬埔寨务工20多年。2009年,小王到柬埔寨上大学,毕业后留在柬埔寨工作,和当地女孩斯若相爱。今年年初,两人在柬埔寨登记结婚。6月,小王和斯若回到漯河办了婚礼。因当时斯若已经怀孕4个月,考虑到漯河的医疗和教育水平都高于柬埔寨,斯若就留在漯河待产,小王则回到柬埔寨继续工作。

“咱这儿条件好,俺想让孙子出生以后在咱这边生活,斯若也愿意留下来。不过她几乎听不懂中文,还好小王他爸在柬埔寨20多年,会说那边的话。我一直发愁她生孩儿时候听不懂医生说话咋办。”小王的妈妈说,幸亏遇到了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医护人员。

生娃时翻译软件帮了大忙

10月15日,到预产期的斯若住进了市三院妇产科病房待产。因工作走不开,小王没能回到漯河,公公、婆婆陪斯若入院生产。

“按照规定,产妇到医院后,我们会先给她们做入院宣教,一般一个产妇半小时就交代完了。但是,因为斯若听不懂中文,她的入院宣教,我们用了四个多小时。”妇产科护士师伟说,当即,她们在医务人员交流群里说妇产科来了一名外国产妇,听不懂汉语,请医护人员做好准备。后来,住院部的护士们,一有空就教斯若简单的中文。大半天下来,疼、使劲、吸气、呼气等这些生产时必须明白的中文词汇,她差不多能听懂了。

“还有医生提议,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语音版的翻译软件。后来,这个翻译软件还真是帮了大忙。斯诺因语言障碍无法配合时,医生和助产士就把需要她明白的话用手机翻译软件翻译给她听。整个生产过程斯若配合得不错,于10月16日凌晨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师伟说。

首次给外籍人士孩子开出生证明

“本来以为生完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谁知道办出生证明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小王的妈妈说。

斯若和小王的结婚证,是在柬埔寨办理的,斯若的身份证是柬埔寨的,办理出生证明的电脑系统无法识别她的这些证件。

“我们医院没有给外籍人士的孩子开过出生证明,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斯若和小王是合法夫妻,也确实是在我们医院生的孩子,我们有义务给他们开出生证明。我通过向出生证明系统管理人员请教、咨询,忙活了两天半,才把孩子的出生证明给他们开了出来。”市三院妇产科护士长闫艳说。

“本来该是家属去跑着办的,但就我一个老太太在这伺候儿媳妇,别人又没办法跟斯若沟通,闫护士长看我走不开,就帮我去办,实在是太感谢她了。”小王的妈妈说。

家属送的红包成了医疗费

正在记者和小王的妈妈交谈时,小王的爸爸拿着一面锦旗走进病房。“三院妇产科的医生、护士,帮了俺家大忙,我给师护士300块钱,想让她代表俺一家人给大家买点喜糖。没想到,她转头就把这钱交到了俺们的住院账户上,充当俺的医疗费了。一肚子感激的话不知道咋表达,我一大早去做了一面锦旗表示一下心意!”小王的爸爸说。

“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孩子顺利出生后,家属非要给我红包,说是请我们吃喜糖。我当时要不收下,他们又不愿意,所以,我就收下红包后向医院报备,然后把钱存到了斯若的住院账户上,充当她的医疗费,并由医院收费处出具收费证明,交给了斯若的婆婆。这样既让产妇和家属安心,也不违背原则。”师伟说。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