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锵锵三人行》《金星秀》,还是《十三邀》《奇葩说》,脱口秀已经成为不少中国观众了解社会的新形态。2016年,互联网上共有33档语言类综艺,超过了户外真人秀、婚恋、亲子等常见节目门类。而《吐槽大会》也以平均每集1.6亿的播放量创下近两年内的综艺点击纪录。
从最早的新闻评论形式到如今的喜剧形式,脱口秀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节目形式在本土经过借鉴和改造,映射出不同时期独特的大众文化,见证了社会风貌的种种变迁。归根结底,脱口秀是响应大众的召唤,作为社会的解压阀而生——民众身处于快速变革之中,急于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A
《实话实说》和中国脱口秀的起源
“Talk show”最早起源于18世纪英格兰的咖啡吧集会上,人们坐在椅子上悠闲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的谈话。电视媒体流传开来后,这一形式通过美国电视节目发扬光大。在中国,这个词被翻译成“脱口秀”,不只发音接近,更有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意味。
早在1984年,央视在欧美等地考察的人员就发现“talk show”节目在国外非常流行,但这一类型在中国兴起已是十年以后。上海东方电视台在1992年推出的《东方直播室》是一档每晚直播的谈话节目,已经有了电视脱口秀节目的雏形。紧随此栏目出现的谈话类节目还有上海电视台《今晚八点》、广东电视台《岭南直播室》等。
不过,脱口秀节目真正引起观众的关注,并在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是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热播开始的。1996年3月16日,《实话实说》播出,节目从话题甄选,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格定位,舞台设计,现场乐队,摄录方法和后期编辑等都借鉴参考了美国著名脱口秀《奥普拉·温芙瑞秀》。《实话实说》一炮而红之后,大批电视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B
文化偶像与大众的知识焦虑
如果说早期中国的脱口秀还只是仿造西方的谈话节目,重点在于情感和观点的分享以及观众参与感,那《锵锵三人行》的开播和流行则预示着脱口秀节目走向的变迁。《锵锵三人行》于1998年4月开播。对于这个节目,凤凰卫视的定义是: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传媒界的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并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展现出“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风貌。物质生活充裕的观众不仅希望脱口秀能够快速便捷地帮助他们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还希望有权威来简明扼要又不失幽默地帮助他们补充知识,告诉他们应该有何种观点。于是,脱口秀迎来一种有趣的新模式:来自民间的多重声音被文化精英自上而下的观点表达取代。
《锵锵三人行》之后,不少偏向于单向度知识传播、个人知识演讲和趣味分享的脱口秀不断涌现。这类节目依靠主持人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快速的临场反应来吸引观众,最终成就文化偶像。《晓松奇谈》和《罗辑思维》则是其中的代表。《晓松奇谈》是一档定位于文化传播的网络脱口秀节目,由高晓松坐镇,谈古论今,嬉笑怒骂,指点江山。它的前身为2012年开播的《晓说》,节目上线后仅第一季播放量就超过了1.5 亿。《晓松奇谈》的主要卖点是高晓松广泛阅读和多年的游学经历之上的知识与轻松幽默的表达能力,完全围绕作为文化偶像的高晓松本人。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在制作精简与主持人个性突出的双向互动下节目形成了“聚光灯”效应,将主持人的地位最大化凸显,突出主持人的权威感和特色。这种现象的极致是罗振宇主讲的《罗辑思维》。这档节目于2012年底在优酷上线,由资深媒体人罗振宇主讲,话题选择已经几乎脱离时事新闻。他讲现状,也讲历史和经济,讲文化和想象,还常以自己在某篇文章或书籍中看到的观点为切入点,不管罗振宇赞同或批判,对于新时期渴望新知识的年轻人来说,都形成了指导性方向。
而看到脱口秀对个人的品牌塑造之后,潘石屹、陈丹青、马世芳、梁文道、郭德纲等越来越多的名人跨入这一领域。精英们能在满足表达欲的同时赚取名望利益,而观众则用脱口秀中的权威观点治愈了自己的知识焦虑,又通过轻松的面谈方式,“消除”了和精英之间的距离——观看嬉笑怒骂的观众们不由得感到自己与社会上层更加接近,并且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C
脱口秀正逐渐向喜剧化发展
在前不久热议的话题中,访谈马东的许知远更为尊重形式普通的谈话节目,不理解《奇葩说》具有“网感”的浮夸形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争论。到底哪种节目形式更好,尚无定论。不可否认的是,从节目形式发展上看,《奇葩说》才代表着脱口秀的新未来——和喜剧娱乐节目逐渐同化,并难以分离。
无论是消解讨论还是新的话语,作为喜剧娱乐节目的脱口秀正因广受欢迎而走向光明的未来。金星开始主持网络综艺,马东继续培养着“奇葩”的艺人,看上去守旧的许知远旗下,同样有嬉笑怒骂爱耍嘴皮子的“90后”风格新媒体公众号。数十年前还在试图从电视荧幕中得到结论的老人们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在这个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可以用表情包和俏皮话解决的年代里,观众期盼的不是解答而是笑声——表达欲膨胀了,观看者却仍然是“孤独”的。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