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漯河市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活、村居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活力不足、基层党组织服务保障能力弱等情况仍然存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开展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活力”为主要内容的“双增”行动,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探索总结出了适合我市农村发展实际,可复制、宜操作、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有效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从即日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一批记者采写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突出村的报道,敬请关注。
10月19日,我市连续一个多月的阴雨天终于放晴,在许多乡村的村民都忙着摊晒秋粮的时候,刘庄村却没有连片晾晒秋粮的现象。村支书张士兴告诉记者,村里合作社有四台粮食烘干机,收秋时玉米直接烘干,如今都入库或销售了。“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这也算是土地集中管理、经营的一个特点吧。”张士兴说。
1
两年流转土地千余亩
刘庄村原本是个贫困村,位于舞阳县辛安镇最西头。村里有315户村民1262口人,耕地1739亩。巧的是,刘庄村人均土地一亩三分多地。“村民们很珍惜自己的土地。仅仅依靠土地来解决温饱问题没有难度。难的是如何让村民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发家致富。”张士兴说。
在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村“两委”决定,在全村进行土地流转。村民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并支付租金,外加年底分红。
刘庄村2013年开始进行土地流转,当年只流转了600亩。到了2015年,全村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100亩。土地流转的成功,来自村“两委”承诺的兑现和成功的农业科学管理。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海防
刘庄村原本是个贫困村,人均土地一亩三分多地。仅仅依靠土地来解决温饱问题没有难度。难的是如何让村民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上发家致富。在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村“两委”决定,在全村进行土地流转。目前,刘庄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00亩。脱离了土地,却腾出了一双手。洗脚上田的农民打工经商,收入比自己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收入增长不少。
2
刘庄的资源就是土地
目前,刘庄全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600亩。其中1100亩地种植优质小麦和玉米,这种小麦的市场价格比普通小麦的价格每斤高出0.2至0.3元。另外500亩是苗圃基地,一年也能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还能安排60位村民就业。
深秋时节,走进刘庄村的苗木基地,田成方,林联网。各种苗木长势良好。张士兴告诉记者,这里已种植了20多个品种。去年,有公司在这里又订种了150万棵晚秋黄梨树苗。每棵1元,150万棵就是150万元。
“我们的资源就是土地。”张士兴说,道路两边种植的是梧桐,辅路上种植的是香花槐……他如数家珍。
土地流转比散户经营有很多优势。第一,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种植、收割,大型机械都能派上用场。第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就拿今年来说,阴雨天气一个多月,玉米脱粒后直接烘干,降低了损耗。此外,刘庄村流转的土地采取订单销售的模式,市场风险也降低不少。而散户经营由于规模小,没有这种优势。
3
腾出双手好赚钱
脱离了土地,却腾出了一双手。洗脚上田的农民将眼光放的更远了。打工经商,收入比自己在家守着那一亩三分地收入增长不少。目前,刘庄村有400多人出门打工经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2013年,村民刘文民将自家的5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每亩地有1000元的收入。村里建成苗圃后,他负责管理苗圃。“这可是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刘文民说。他热爱苗圃管理工作,干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会死心塌地。
如今,刘文民每年收入3万多元。妻子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一家人生活和和美美。“这比以前收入好的多了,还守着家,真不错!”刘文民说。
村民刘丰安家里的土地也进行了流转。随后,他来到武汉打工,并学习了开叉车的技术,还拿到了叉车证。如今,在村里的建材厂开叉车。每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妻子也在建材厂工作,每月3000元左右。
4
支部引领全村受益
刘庄村在2013年进行土地流转时还是个贫困村。而在2015年,刘庄村已经成功整体脱贫。
“在外走一走,感觉还是俺刘庄好!”村民杨桂云说。全村一半以上的家庭购置了小汽车,到春节村里就像是个小城市一样,车来车往。
近年来,刘庄村成功流转土地,让村民得实惠,得益于村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村党支部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的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承包经营调处小组。除了召开村民大会,支部党员还走村入户逐家逐户上门做宣传发动工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工作,村党支部制定了《土地流转管理制度》等制度,严格按制度规范实施土地流转,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
在土地流转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零。如今的村集体积累已经达到近40万元。随着土地的规模经营,村里将合作社的利润分为五份,五分之二用于群众分红,五分之二用于企业的发展,剩下的五分之一用于全村的公益事业。
壮大了的村集体经济,开始反哺村里的各项事业。去年,村里仅用于基础设施以及环境整治建设的资金就达20万元。
如今,刘庄村还有9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除了享受国家各种政策以外,村里还给予多项现金补贴和实物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