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虽然占地面积小,但人口密度大;虽是城市的小角落,却是生活的大舞台。随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开展,城市的建设短板逐渐被补齐,民生问题逐渐被解决,其中就包括对背街小巷全方位的整治。据了解,我市今年投资1.2亿元,对1329条背街小巷的路面进行了硬化,面积共计54万平方米,排水系统、照明设施同步跟进,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全覆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题,群众满意度也大幅度提升。具体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培 吴艳敏 杨旭
完善基础设施 背街小巷换新颜
背街小巷是百姓日常生活场所,关系着百姓的生活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和幸福指数。在开展创建工作之前,很多背街小巷面临着路面坑洼、积水难排、路灯不亮等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目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背街小巷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路平了、水排了、灯亮了,居民也乐了。
漫步在位于市区人民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人东一巷,很难想象,这里的路面曾经支离破碎,长几百米的道路上大坑、小坑不断,车辆通行受阻。如今,平整的柏油路已经铺好,路面干净整洁,路两边的商铺也统一更换了门头,不时有电动车、汽车从记者身旁驶过,畅通无阻。
走进位于市区滨河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万祥街支巷,记者发现,土路已经被水泥路取代,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了排水系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来形容以前的路况再贴切不过,尤其是遇到大雨天,土路变得泥泞不堪,再加上没有排水系统,积水情况严重。现在,这样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和人东一巷、万祥街支巷一样,位于市区黄河路与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张胡魏社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里不仅平整了路面,还安装了路灯。原本一到晚上,社区里寂静无声。如今夜幕降临,社区里热闹依旧。记者看到,吃过晚饭后,社区里随处可见打闹嬉戏的孩子、散步消食的中年人、扎堆聊天的老年人,而这些场景的出现,都得益于对背街小巷的改造。
背街小巷的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也得跟上去。在位于市区黄河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的大高庄社区,一幅幅墙体宣传画映入眼帘。据社区工作人员高先生介绍,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除了硬化道路11条,社区还对数万平方米的墙体进行了粉刷,并手绘墙体宣传画47幅。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通过大高庄社区的墙体宣传画,你不仅能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能了解到其蕴含的意义。就拿富强来说,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还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证,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墙体宣传画,你还可以了解到漯河精神、漯河市民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
此外,孝贤巷、文明巷、中心巷……社区里的巷子有自己的名字,也有自己的主题。在孝贤巷,新二十四孝宣传画被挂在了醒目的位置:膳食科学营养得当、生活起居整洁干爽、居住环境温馨明亮……通过这种形式,告诉人们该如何孝敬老人、善待老人,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走在巷子里,记者也接受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不仅是在大高庄社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使用墙体彩绘画美好环境的背街小巷还有很多。居民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背街小巷已然成为创建工作的宣传阵地之一。
立足历史背景 打造文化底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背街小巷都上了“年纪”,隐藏在主干道和商圈的边角地带,走在里面,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年轮。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一条街巷就是一个故事,一条街巷就是一段历史,背街小巷记录了漯河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轨迹。因此,在背街小巷的整治过程中,立足历史背景、打造文化底蕴显得尤为重要。
戏楼后街全长近1000米,属于典型老城区的居民小巷。“虽说戏楼后街巷子不宽,又是老旧社区,不过,通过特色街道建设,戏楼后街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洋溢着浓浓的戏曲文化氛围。相传戏楼后街就是因为这条街位于戏楼后面,才得以命名,楼就是建在十字街西北角上的戏楼。转眼多少年过去了,戏楼早已化为乌有,然而在戏楼后街一带仍流传着很多有关戏楼的故事。”社区69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
走在东大街街道上,满眼的白墙灰砖,古香古色。一幅幅照片挂在墙上,“航运码头”“东大街老街道”“1989年渡口”……安静地讲述着老漯河的故事。东大街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顺河街街道境内,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料,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长河流淌至今天。东大街所在的源汇寨,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漯河”,而在该辖区长大的人也总喜欢自称是“老漯河人”。
“那时的街两旁除民房外,还有商号、钱庄、烟行、皮行和粮行,是寨内通往火车站的唯一道路。”81岁的秦大娘说。
受降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老街道,街道两边有抗日事迹的介绍。这条街道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待遣返期间,中国军队负责人命令日军将竹木街(现受降路)西段由寨内通向煤市街的小土路,加宽取直整修,又运来碎砖烂瓦加以铺垫,建成宽8米、长约700米的大道。
(下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