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俗话说“婆婆也是妈”,但对于今年46岁的刘丽艳来说,婆婆是妈,公公也是爹。照顾公公的生活起居,每周三次带公公到医院做透析,哄老人开心,刘丽艳把公公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源汇区空冢郭镇叶岗村,只要提及刘丽艳,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并对她称赞不已。
“公公也是爹,照顾老人是我的本分,是应该做的,我觉得没有什么。”面对大家的称赞,刘丽艳如此说道。
帮患病公公走出阴影
对于今年69岁的郭文喜来说,2015年是他最刻骨铭心的一年。当年6月,郭文喜的老伴因病去世。还未走出丧偶的阴影,郭文喜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
“办理完婆婆的后事,我就去上海打工了,刚去两天我往家里打电话,得知公公的脚疼得厉害,连路都走不成了。于是,我又赶紧买票回来,带他去诊所输液,但仍不见好转,便带他到医院做检查,很快就被确诊为尿毒症。”刘丽艳说。
丧偶和患病的双重打击,令郭文喜一蹶不振,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当时接受不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很悲观,只想一走了之。躺在病床上觉得痛不欲生,整个人也变得很暴躁,经常莫名的发脾气,也不配合治疗。”郭文喜说,“老伴儿去世前的几个月,都是丽艳在医院里忙前忙后地照顾着,我不想因为自己再拖累她。”
面对情绪低落的公公,刘丽艳除了无微不至地照顾,还不停地开导公公。“他冲我发脾气了我就走开,脾气发完了我再过来。待他情绪稳定了就开导他,他是病人,咱肯定不能跟他计较,不能和他生气。”刘丽艳说。
从医院出院后,郭文喜每周要去医院透析三次,维持身体代谢,而刘丽艳放弃了外出打工,在家悉心照料公公,每次透析都陪伴左右。
悉心照料赢得众人称赞
12月4日中午12点,在市中心医院一楼血液净化室,郭文喜在刘丽艳的搀扶下,走到一台体重秤上称体重。称完体重,刘丽艳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数字。待公公走下来坐稳后,刘丽艳又从护士处找来一个血压计,为公公量血压,依然记下高压和低压数字。这些都是做透析前的例行检查项目,对于郭文喜和刘丽艳来说,这些检查已习以为常,在做透析前就主动完成各项检查。记者翻看刘丽艳的小本子,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日期,血压指数和体重。“这些数字在做透析时都能当参考,我记性不好就拿笔记下来。”刘丽艳说。
待做透析前,刘丽艳领着公公来到病房,麻利地铺好床后,扶着公公上床。“你的薄荷糖吃完了吗?没有了我让恁孙儿再从网上买回来几盒。”原来,由于郭文喜不能大量喝水,刘丽艳就想出了一个方法,让公公吃薄荷糖打发时间。
“家属去外面等待吧!”待郭文喜开始透析后,刘丽艳就要外面等待,直到下午5点透析结束。“有啥事你喊我,带的有鸡蛋糕,饿了可说话啊。”再三嘱咐后,刘丽艳走出了病房,在走廊里耐心地等待着。
“俗话说,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每天都做,丽艳几年来把我照顾这么好,真不容易。”郭文喜说,“想吃啥她做啥,衣服都是她买的,在家里啥活都不让我干。”
在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熟悉刘丽艳的患者及其家属都对刘丽艳夸赞不已。“每周三次的透析,每次都要从中午12点到下午5点,她从未缺过,对老人的耐心和无微不至,就是亲闺女也很难做到。”患者刘先生说。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刘丽艳是老人的闺女,把老人护理得这么好,后来知道是老人的儿媳后,感觉真的很难得,大家都对她很钦佩。”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室透析科护士王淑娟说。
“我嫁给了爱人,爱人的爹就是我的爹,所以公公就是我的爹。照顾自己的爹,是应该的!”刘丽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