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位于瓦店镇西南,紧邻京港澳高速公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记者了解到,大李村村民有自己创业的传统。2013年,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五年规划”,把村里2300亩土地流转;利用交通优势,村民购买大型收割机和大货车,并组建劳务合作社。目前,大李村人口1700多人,人均收入近9000元,村民日子红红火火。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麓棣
11月下旬的一天,迎着初冬的朝阳,记者来到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栽种着行道树,道路两旁摆放着垃圾桶,环卫工人定时清理垃圾。活动广场放置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装饰一新的小楼房外墙上手绘着倡导敬老孝亲、文明和谐的宣传画;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大门口唠着嗑,诉说着孩子们的事业、村子的发展、国家的兴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画卷徐徐在记者眼前展开。
1
村里有个劳务合作社
村民李建伟家院子门口停放着一台联合收割机,他正在用帆部把收割机遮盖起来。李建伟告诉记者,这个时节收割机派不上用场,但要定期检查保养,这样来年才能用的顺手。
提起家里的这些可喜变化,李建伟深有感触,他的父母去世的早,在村里算是贫困户。大李村有30多台联合收割机,李建伟就是收割机手。麦忙时他给别人开车,看到收割机效益不错,每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他也想买一台。2008年3月,李建伟东拼西凑了2万元钱,但一台收割机需要6万多元,他去借小额贷款,可银行怕他还不上贷款,一直不给他批。无奈之下,李建伟想到了村支书李丙寅。得知这个情况后,李丙寅二话没说带着李建伟就去银行做了担保。很快李建伟的贷款得到批复,他的车也顺利购回,当年李建伟就把贷款还上了。
李建伟说,这些年,通过联合收割机他积攒了一些钱,又在市区做运输,房子也盖好了,女儿结婚他也给买了车。“以前过年过节到我家要账的多,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
“从30年前最初的背负式收割机到现在的一体式联合收割机,我们村一直都有,并且一代代更新,最多的时候村里有40多台,机手跑遍全国各地,夏天收麦,秋天收玉米,每台机器每年能带来十多万元的收入。”李丙寅告诉记者。
收割机是村民自发购买的,不少村民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村支书李丙寅都会为村民担保贷款。“村民买联合收割机没有钱,找我想办法,我肯定会鼎力相助,我不怕他们还不上。”李丙寅说,“乡里乡亲的谁有困难相互拉扯一把,大家都致富了,我跟着也高兴。”
2
车轮滚滚奔小康
3
土地流转“转”出新天地
大李村村民共奔致富路,村党支部是他们的坚实后盾。村民们说,村支书李丙寅无私奉献,会算细账,不吸烟也不喝酒,更不接受吃请,是村民致富的靠山。年近七十的李丙寅是大李村村党支部书记,1969年当会计主任,1984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从年富力强的汉子变成了老人。李丙寅说,大李村的村民个个有头脑,创业门路多。村民老实能干,勤恳治家,整体素质较高,村民都在谋发展,村里和谐稳定,没有一个上访户。
土地流转让农民就地变工人。在大李村村南的麦田内,麦苗还未发芽,记者看到不少村民正在浇地,他们浇的地是自家的,每天还有工资拿。正在干活的村民李继培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实现了土地流转,所有土地都承包了出去,农民转身变成了工人,干活有了工资。
土地“活”了,生活有奔头。村支书李丙寅告诉记者,2013年,村“两委”全面分析村里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制定出“大李村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年规划”,经过多方协调,并多方牵线搭桥,最终与天冠公司合作,将全村1700亩地全部流转,把有创业思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也解决了本村10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如今,大李村村民走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
运输业、劳务合作社齐头迸进,带领村民奏响“共同致富曲”。大李村现在有四辆冷藏车,几十台大型集装箱车,村民们驾驶货车跑遍全国各地,一年至少挣20多万元,不少村民还在县城买车买房。村里在5年前组建了劳动服务合作社,把村里所有的收割机分成三组,然后统一组织外出收割,让大家都能得到好处。每到麦忙时节,县里还会统一调配村里的收割机作业。以运输富农、以劳务合作兴村,大李村人的创业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大李村村民很早就有跑运输的传统,改革开放后,不少村民驾驶拖拉机去平顶山运输石料和建材。如今,村民们的拖拉机早已更换成了大货车,跑遍全国各地。
64岁的村民李根山是村里起步较早的运输专业户。1977年,李根山从部队退伍回到老家,在县里干过一段时间的建筑工,辛苦干一天,只有两元钱的工资。“我感觉这样不行,就驾驶拖拉机开始跑运输,在临颍县周边拉砖,从平顶山往临颍县拉水泥,虽然辛苦,但利润高,比做泥瓦工强多了。”李根山说,拖拉机速度慢,载货少,几年后他就把拖拉机换成了农用运输汽车。
几十年过去了,李根山先后换了四辆货车,最后一辆货车去年报废后,他把货车生意交给了30岁的儿子。“儿子跟我跑车十多年了,总嫌我的车太小,挣钱慢。”李根山告诉记者,去年儿子和朋友合伙,花3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大货车,全国各地跑运输,虽然每月收入上万元,但是儿子花钱大手大脚,到头来基本不挣钱,今年儿子自己花55万元购买了一辆大型冷藏车。
“现在用手机就能订货,然后全国配货。新车已经买回来两个月了,孩子一直在外地送货,到现在还没回过家。”李根山说,第一个月从郑州拉了一车蔬菜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又送货到广州,然后又到云南,从云南到贵州,又去了辽宁,前两天孩子打回来电话说,又到越南去了。
“像俺家这种情况在俺村有很多,可以说俺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运输业。”李根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