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本地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
退休老人薄根生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生活乐无忧

薄根生在家里陪孙子玩拼装玩具,享受天伦之乐。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今年61岁的薄根生,家住市区黄河路东段水木青城小区。

退休前,他是一位乡村教师,每天忙于写教案、教课、批改学生作业。

退休后,他来到市区生活,做饭、帮儿媳打理店铺、陪孙子玩耍、阅读书籍,生活过得忙碌而舒心。

提及未来的生活,薄根生充满了憧憬。

“不用担心养老问题,看病有医保,我目前的任务就是把身体养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再回到学校发挥余热。”薄根生说。

退休前,忙于教育事业

谈及教过的科目,从教40多年的薄根生记忆犹新。

“自然、社会、体育、数学……每门课都要手写教案,经常写到夜里十来点才回家。不过,所带班级的成绩也总是排在前列。”薄根生说,凭着勤恳和认真,他在教学上成绩斐然。此外,坚持学习的他,在1988年通过考试,从一名民办教师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1995年,薄根生还被评为高级教师。他的工资,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教学时,一个月工资三块五,还要交给生产队一块五,等于每个月只有两块钱。退休后,我的工资虽然不及教学时的一半,但每个月依然有3000多元,这是刚教学时的1000倍。”薄根生说。

由于儿子在漯河工作,并且安家在市区,自2012年孙子出生后,薄根生的老伴儿王爱兰来市区照看孩子,留下他独自在老家生活。

“每天在学校上完课回到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做饭、洗衣等家务活都由我来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薄根生说,“最关键的是亲人都在市区,他们牵挂着我,我也想念他们,但只有寒暑假才能见面,团聚的日子很有限。”

2016年,薄根生退休后,有几家学校找到他,想聘请他到学校工作。

“家人都反对,说学校给多少钱也不让去干,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王爱兰说。

退休后,尽享天伦之乐

退休后,薄根生来到市区,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每天其乐融融,享受着幸福和快乐。

薄根生也开启了新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为一家人做早餐,帮儿媳打理门店,带孙子外出玩耍……闲暇之余,薄根生关注新闻,并且经常戴上眼镜,沉浸在阅读之中。

“看人物传记、历史方面的书籍,以及长篇小说。儿媳特意给我买了一部智能机,让我在手机上看小说,不管在哪儿,只要有时间都能打开看,很方便。”薄根生说,几年前遭遇的一辆车祸,令他的身体受到了伤害。“到现在颧骨里还有钢钉固定着,右腿走路不得劲,不过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

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吃穿不愁、子女孝顺、看病有医保,日子每天都过得舒心自在。”薄根生笑着说,国家对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将来老年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老年人的任务就是把身体养好,尽享天伦之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再回到学校发挥余热。”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