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此类谣言进行辟谣。(新华网)
谣言披上“关怀”的马甲危害更甚,一是看似好心实则是害人;二是不明真相者的盲从盲信也会让谣言的扩散力更强;三是一旦有的人沉溺于“关怀式”谣言之中,尤其是医药类的,往往会带来财产损失,或者贻误疾病诊治;四是这样的谣言还会给一些行业带来不小打击等。
这些“关怀式”谣言不仅数量多,有些谣言还出现出季节性“复发”,给公众的认知带来混乱,甚至扰乱了社会秩序。
减少谣言给公众带来的伤害和给社会带来的混乱,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回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模糊性。相关职能部门应对社会上不时出现的谣言进行汇总,并向社会进行公示,让公众熟知并远离这些谣言危害。二是对于个人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每日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应加以辨别、核实,对不确定的信息应谨慎转发。同样,面对已经确认是谣言的信息,不仅要拒绝转发,还应加快辟谣的速度,从而使谣言实现“见光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断谣言的传播。
对谣言进行依法严厉打击至关重要。不仅要对这些谣言加大打击力度,还要铲除背后的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