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

拦河刘村:土地流转“地生金”

拦河刘村村内道路干净平坦,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村民在农业示范园内给葡萄树剪枝。
村民自发组织的豫剧团在排练节目。

拦河刘村位于郾城区孟庙镇北部,京广铁路东侧。全村共1960口人,耕地面积3200亩。近年来,拦河刘村利用村里土地平整、成片的优势,将村里2000多亩土地协议整体流转,吸引了两个农业基地的投资建设,走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同时,村民生活也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一部分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另一方面,有技术的村民被返聘到基地工作,没有技术的村民也轮流到基地干活,领取工资。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更加幸福。

村里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提升,把该村打造成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1

土地流转 村民增收

12月12日,记者来到拦河刘村,只见水泥路面平坦干净,道路两旁的房屋外墙上彩绘或悬挂着展板,宣传防灾减灾、传统道德文化等内容。一座座楼房、一辆辆私家车,无声地诉说着村民生活的变化。

“很多村民家里的土地都流转了,不但每年能拿到钱,还可以出去打工挣钱。这几年俺村光小汽车就增加了一百多辆,有的人在城里都买两三套房子了。”提起村里的变化,45岁的村民宋巧敏笑了起来。

“原来农民收入基本靠种地。村集体有60多亩苹果园,每个大队都抽出人员来管理,等收获了把苹果卖出去,然后给村民分钱。如果哪年苹果滞销,就家家户户分苹果。后来不种苹果了,改为村民承包,有些村民承包后也是种些小麦、玉米之类的农作物,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支部书记李树立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为增加村民收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村“两委”班子决定开展土地流转。在积极争取投资项目的同时,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协商,村民将连片土地承包权委托给村委会,村委会实行转包,最后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这样一来,连片的土地形成了规模,集中进行土地流转,更利于吸引投资。”李树立说。

2

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因为拦河刘村土地地块平整、成片,方便大面积流转,再加上村“两委”的努力,成功吸引美锦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沙巴口红冠蔬菜生产基地落户该村,为村内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架起了一座桥梁。

2011年9月,美锦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拦河刘村,园区占地1200亩,采取租赁的方式,每年按照1亩地1100斤小麦的标准补偿给农户(按国家粮食收购保护价折算),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群众增加150万元左右的收入。园区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主要种植绿化观赏林木和葡萄、核桃、梨、石榴等果木,平时园区树木修剪、除草、打农药、施肥等都是雇佣村民完成,雇佣人员以留守妇女、老人为主,平时雇佣30人左右,农忙时雇佣100人左右。

随着美锦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逐渐发展,更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这里。2012年6月,沙巴口红冠蔬菜生产基地也成功在拦河刘村奠基建设。基地占地1300亩,主要种植时令蔬菜,另有50亩的温室大棚,土地租赁价格与美锦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同步,每年能为村里群众增加160万元左右的收入。同时,基地雇佣劳务人员仍以村民为主,平时雇佣50人左右,农忙时雇佣200人左右。

12月12日,在美锦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几名村民正在给葡萄树剪枝。因为天气寒冷,几名村民都是“全副武装”,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帽子和口罩,拿着工具,麻利地干着活。“家里六七亩地都流转了,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我就在村里农业基地干点活,每天能挣50块钱呢。”村民黄麦荣告诉记者,这里种的有梨、葡萄、核桃,还有苗圃和散养鸡,每天都需要雇人来干活。“现在天冷,活少,雇的人也少,等到忙的时候,俺村的人都不够用,园区都是开着大车去外村拉人来干活。”另一位村民说。

据了解,现在村内闲散人员基本上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两个新型农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村子的发展,为进一步开拓市场、方便产品对外输出,两个园区先后改造硬化村内道路6公里,并在资金上对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支持,进一步提升了该村发展“软实力”。

3

建设生态旅游观光村

土地流转之后,拦河刘村更多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呈现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大钱”,留守人员在家干活挣“小钱”的局面,村民收入稳步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500元增长到2015年的135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经济社会面貌显著改善,已成为孟庙镇北部农业区域一颗耀眼的“明星”。

“土地流转之后,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路边不再是秸秆成堆、一刮风尘土满天的情况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村主任刘红举向记者介绍说,随着土地流转,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变了,有了更多自由空闲的时间,近年来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文艺大舞台、老年幸福院,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老年幸福院在村“两委”办公楼后面,不时传来锣鼓声和歌唱声。据了解,这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拦河刘豫剧团的部分成员正在活动室排练节目。“村里土地流转之后,俺们也不用种地了,有了时间,就组建了这个豫剧团。现在俺这个豫剧团可有名了,经常参加比赛和演出。”70岁的村民李平安告诉记者,家里土地流转之后,孩子们都出去打工了,他农忙时就在村里的农业基地干点小活,农闲了就和几个戏曲爱好者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后来大家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豫剧团,从成立至今已有6年时间,成员从开始的六七个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

提起村里未来的发展,李树立告诉记者,下一步计划将村里的荒坑荒地利用起来,建设高标准冷库,服务于两个园区,继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同时,对村内道路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对村内活动广场、文化广场进行再提升、再改造;把村中树木全部更新,种植为梨树,发展田园经济;利用紧邻市区和107国道、交通便利的契机,以两个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将拦河刘村打造成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土地整体流转“盘活”乡村经济

短评

拦河刘村2011年开始进行土地流转,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有了很大变化,跟村“两委”班子的正确思路是分不开的。

拦河刘村进行土地流转以村子为主体,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与村民协商,最终以每亩1100斤小麦的国家保护价格将村里2000多亩土地协议流转。农民看到了生活的变化,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原本对此心存疑虑的村民也积极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村里大片土地整体流转,对种植大户更有吸引力,种植大户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扩大种植规模,利用国家扶农惠农政策,提高种植效益。另外,出租土地的村民在坐享收益的同时,有技能的村民被返聘到农业种植基地,成为按月领取薪酬的农业产业工人;年龄偏大又没有技能的村民,村里与种植基地签订协议,村民到种植基地工作,领取工资。一部分农民则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身其他产业。土地流转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的问题。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