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芳华》和《奇门遁甲》两部大片打响了今年贺岁档的头炮。由袁和平导演的《奇门遁甲》于12月14日上映,上映首日获得票房冠军。但《奇门遁甲》仅仅当了一天冠军,便被12月15日上映的冯小刚作品《芳华》抢了风头。后者上映后一直稳坐单日票房冠军,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芳华》目前总票房已经接近4亿元,而《芳华》在豆瓣网的评分也一直稳定在7.9分,是冯小刚近年来评分最高的一部电影。
叫好派 情怀打动观众
“情怀”是人们提起《芳华》时最常用的一个词。《芳华》以20世纪70年代的部队文工团为背景,“活雷锋”刘峰因一次“触摸事件”而被驱逐,后来上了战场;农村孩子小萍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离开文工团后加入了战地医院;昔日文工团的战友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人也在时代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50后”冯小刚年轻时是文工团团员,是《芳华》历史的亲历者,自然对这段时光充满了怀念。为了还原那个年代,冯小刚耗资3500万元在海口搭建了一个文工团大院,严格按照20世纪70年代的风格建造;他举行海选,从1000多位女新人中挑选演员,寻找记忆中的文工团女兵,“要的就是那种稚嫩”。电影中有很多20世纪70年代符号,对经历过这个年代的观众而言,《芳华》就是他们的《致青春》。
有人称赞《芳华》为“冯小刚最优秀的电影”。“60后”马云看完片后为《芳华》发了微博:“我还会再去看这部电影,里面有每代人都会锁不住、放不下的青春、情怀、挫折的共鸣。”而“80后”韩寒也为这部电影叫好:“《芳华》哀而不伤,藏着锋芒。”
批评派 回忆滤镜太厚
《芳华》在影评人中却得到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有影评人认为,《芳华》是一部“计算过分精准”的电影,冯小刚知道怎样才能打动观众:先是展现了文工团充满激情和理想的青春岁月;随后借助刘峰和小萍的遭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年轻人的摧残;最后,又以文工团战友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境况,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理想的湮灭……但是,冯小刚太想面面俱到,每一个方面都蜻蜓点水,缺少更深入的探讨,“经常感动不过三秒,电影就转换到下一个场景”。
冯小刚把大量的篇幅花在了他最有情意结的文工团生活上。他用温暖的色调呈现了文工团岁月,给了女兵跳舞、洗澡、游泳不少特写镜头,加上了厚厚的回忆滤镜。严歌苓的原著小说对刘峰离开文工团之后的生活有详细的描述,但电影只是一笔带过;原著小说中对文工团的讽刺,对命运残酷的探讨,在电影里几乎不见踪影。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