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1月4日 星期

又见百花烂漫
——刘泮峒先生水墨花鸟画印象
▲清夏
▲繁花
▲竹雀图(扇面)
▲红梅双雀图(扇面)

紫气东来

戏水

□蒋春婷

近些年,书画界很热闹。不说其他,单单是以“笔”“墨”的功力作为评价中国画的核心尺度,还是把“造型”“怪异”看成现代水墨的标志,书画界、评论界就反复吵闹纠缠不清。

这些都是评论家的事。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个人认为,既然是中国画,就一定离不开中国画的骨魂——笔墨精神。

看到过一些用洗衣粉、清洁剂、牛奶等和着笔墨“制作”的“中国画”,觉得这些看起来美艳得腻人的画只能叫“工艺画”。没有中国笔墨精神的画还能叫中国画吗?

2017年年底,在同事的办公室见到一些中国花鸟画,酣畅的笔墨、恬淡的色彩、淋漓的水气,让人眼前一亮。这些作品构图意境高古、气韵生动,有的繁芜密不透风,有的稀疏可以跑马,笔笔见传统,笔笔见新意,皴擦点染皆有笔墨功夫,隽秀雅健,风神俊朗,真是银钩铁划,让人玩味无穷。

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笔墨的磨炼,没有对万物通透的理解,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水墨的。查了百度,才知道作者刘泮峒先生是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老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美术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基础素描的基本理论和技法,对造型的基本规律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出版有《花鸟画创新随想》等多部著作。

个人认为:西洋画画的是科学,中国画写的是哲学甚至是宗教。这句话在刘泮峒先生的画中得到印证:他的作品题材大都是我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对象:荷花、梅花、紫藤、燕子、鸭子、芭蕉等,但在老教授笔下,你可以从这些熟悉的物象中看出深层的美学价值,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怀和人文素养。简单地说,中国画不是看你画的花多像花、鸟多像鸟,而是借助你笔下的东西,表现你的精神追求。一幅画,不仅看画面,更要看是否表达出了物象的风骨与灵魂,这些也代表作者的价值取向。所谓写意者,传神也。

因此,读刘泮峒先生的画,得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作品传递出的精神风骨,让我们心旷神怡。比如他的《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扑面而来的迎春花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我们更是从那寥寥几笔的鸭子身上,看到作者的天真烂漫,看到作者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虔诚,老教授返璞归真的童趣、怡然自得的恬淡跃然纸上。他的《兰雀图》,两三笔成兰,淡浓墨成雀,稀疏几笔,却如春雷滚滚,让你体会到什么是力透纸背,什么是如椽大笔。而这些惊人的笔墨表现,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使人有昂扬向上、从容自在的洒脱与超然。还有《南国风光》《清夏》等作品,无一不在透漏作者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艺术家情怀,真是“挥毫泼墨浓淡湿,写尽心中无限情”啊。

作品太多,不能一一叙述。总的来说,先生通过笔的游走、墨的浓淡、水的干湿,精妙传神地营造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在生命的张力中,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悠然、恬淡、闲静、典雅,极具中国画神韵的高超境界。这些花花草草、鸟兽虫鱼满纸逸气,亲切不世俗,高雅不冷傲,处处洋溢着传统文人的儒雅之风。我想,在浮华满天飞的时代,老教授之所以能够谨守传统的文人精神,却不落于古典形式上的僵化,而拥有其独特生命内涵的真实与精彩,不是因为他故意为之、刻意为之,而是他的世界原本如此,他的内心原本如此。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说过一句话:“气质不好的人难成好画家。”很以为然。我的理解是,中国画是借助笔下的物象写画家心中的逸气。中国画是画,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微妙玄通”,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直觉的虔诚反映。没有这样的情怀,很难写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天地精灵。

据悉,老教授的《百花迎春》花鸟画展览即将在我市淞江新区新闻大厦展出,届时,我们可以沐浴在百花丛中,品享一场精神盛宴。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