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杨 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给他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2017年,我市将“对110名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列为民生实事之一。一年来,救治情况如何?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聋儿听到了外界声音
4岁的李冰洁是一名天生聋儿。别的孩子去上幼儿园时,李冰洁只能和妈妈刘亚苹待在一起。小女孩很聪明,即便不能听,不能说,也能够领会妈妈的意图。“冰冰的学习能力很强,很早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每次我扫地时,她都会把簸箕送到我跟前。”刘亚苹告诉记者,“孩子越是懂事,我的心里就越是难过,每天都在为她的未来担忧。”
2017年,有关部门在下乡筛查残疾儿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李冰洁的情况。没过多久,工作人员为李冰洁装上了免费的人工耳蜗,她终于可以听到来自外界的声音。现在,每周一到周五,刘亚苹都会带着李冰洁到市残联的办公大楼内接受语言训练。虽然她目前还是不能说话,但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话语的口型。“但愿她未来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生活。”刘亚苹说。
脑瘫患儿学会了走路
和李冰洁一样,3岁的陈卓远也是残疾儿童。他是一名脑瘫患儿,直到两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陈卓远这才被家长带到医院,发现了病情。
对于陈卓远的家庭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家人的生活重心从此就放在了到各地求医问药上。
2017年7月份,陈卓远幸运地得到了市残联的救助,开始进行免费治疗。记者见到他时,妈妈何娇娇正陪着他在市康复医院做理疗。“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带孩子来,不仅做理疗,还有医生给孩子做情景互动、感统训练。”何娇娇说。
如今,陈卓远已经可以正常走路了,蹦蹦跳跳都不成问题。他还第一次开口叫出了“爸爸妈妈”,这简单的一声呼唤,让一个家庭重新看到了希望。
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抢救性康复是指对0到6岁残疾儿童进行的康复治疗,通过教育康复、医疗康复等方式,改善残疾儿童未来生存与发展状况,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2017年,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一方面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拉网式筛查,掌握残疾儿童的数量、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一方面组织人员对申请残疾儿童康复项目的机构进行系统考察。截至2017年12月31日,已对120名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超额完成目标。
“在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开展抢救性康复工作,并根据每个残疾儿童不同的康复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康复服务方案,建立康复训练档案,跟踪治疗。”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负责人丁晓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