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鸿祠北边官道旁的古柏。
丁鸿祠里的汉代方石。
丁鸿祠里年代久远的石碑。
丁鸿祠外墙壁上详细记载着有关丁鸿的历史故事。
在舞阳县,提起太尉镇太尉村,很多人都知道汉代这里曾出过一个“大官”——丁鸿,并且这个镇和村子都因丁鸿当时的官职“太尉”而命名。近日,记者来到太尉村,听村民讲述丁鸿的历史故事,并在丁鸿祠(当地人也称为太尉庙)寻访历史遗存,试图勾勒汉代名儒丁鸿的清晰形象。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实 习 生 岳 琳
“汉相让爵”的故事
据历史记载,丁鸿13岁时就师从名儒桓荣。他善于论辩,其才干和品行被皇帝所赏识,先后被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封官,并多次受到赏赐。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丁鸿代袁安为司徒(东汉官职名。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当时最尊显的三个官职)。
太尉村流传着一段历史佳话,即“汉相让爵”的故事。丁鸿的父亲丁琳曾追随汉光武帝刘秀征战。丁鸿和弟弟丁盛相依为命,丁鸿十分怜惜弟弟。父亲去世后,本应由丁鸿袭封父亲的爵位,但是他向朝廷上书,请求将爵位让给弟弟丁盛。朝廷对此一直未作答复。丁鸿为了将爵位让给弟弟,就只身出逃。临行前他给弟弟留下一封信,信中说:“我贪读经书,不顾恩义。年少从师学习,父亲生前我没有供养,死后我又没有送终,以致皇天先祖都不会保佑相助,所以得了大病,不堪袭封茅土。前次上书奏陈有病,愿意辞去爵位,而让仲公(丁盛字)袭爵。奏章没有消息,现在被迫要袭爵位。我自愿放弃爵位,外出求良医治病。如果不能痊愈,我只好身填沟壑。”
丁鸿逃封后,在东海和好友鲍骏相遇。丁鸿和鲍骏都师从桓荣。这次相见,丁鸿装疯卖傻,装作不认识鲍骏,但是鲍骏认出了他,上前叫住他,责备道:“从前伯夷、吴札逃封,是因为处于乱世,变通而行。《春秋》宗旨是不以家事废弃王事。现在你以兄弟私恩而断绝你父亲奠定的世代相乘的根基,这能说明你是明智的吗?”丁鸿感悟,于是还家就封。
汉朝皇帝得知丁鸿让爵的美德后,对丁鸿更加器重。汉章帝召名儒们在白虎观论“五经”,丁鸿的论述最为精辟,世称“殿中无双”,擢(提拔)为校书。后来丁鸿官至司徒、太尉兼卫尉。
一纸上书力挽狂澜
据《后汉书·丁鸿传》记载,“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成语“防微杜渐”即源于此。东汉和帝在位期间,朝政大权一直把持在窦太后手里,而且窦太后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臣,独揽国家军政大权。面对宫廷的这种现象,很多正直的大臣都为汉室江山担忧,丁鸿也不例外。他对窦太后的专权十分不满,决心为国家除掉这一隐患。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食。古代人认为日食是不吉利的,认为将有不好的大事发生。丁鸿以此为借口,上书皇帝说:“日为君,月为臣,月掩盖了日,表明有臣子想夺皇上的权。现在,窦宪兄弟的权力很大,我希望皇帝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防微杜渐。坏事被连根拔出了,好事就会接连而来。”汉和帝本来就有削弱窦家权势的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职,窦氏兄弟自杀。
镇名、村名皆源于丁鸿官职
太尉镇和太尉村皆是以丁鸿的官职命名的。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太尉村丁姓人口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明朝人口大迁徙,太尉村有的丁姓迁移到了外省,现在舞阳也有丁庄村等一些丁姓人口。”舞阳县文化馆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丁鸿祠门前,祠前有两棵古柏树,外墙宣传栏详细介绍了丁鸿的生平事迹、丁鸿祠的来历等。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祠前墙根下晒太阳。“平时没事时我就来这里打扫一下卫生。丁鸿祠在周边很有名气。”这名年近80岁的老人叫关秀娥,她告诉记者,原来丁鸿祠比现在的规模大得多。随着村里民房增多,地被占用,丁鸿祠如今只剩下1亩多地的面积。
关秀娥告诉记者,她已经守护丁鸿祠10多年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丁鸿祠里的文物被破坏殆尽,祠堂里的石头散落到周边村子。“这块石头上画的很像一头鹿或马,我也分不清,看着年代很久远。”关秀娥请来几个村民帮忙从丁鸿祠大厅的一个桌子下抬出来一块红色石块。记者看到,上面的动物图像年代久远。记者拍了张照片,请教市文物专家赵永胜,他告诉记者,这是汉代石刻,上面的动物极可能是一匹马,应该是一块庙堂建筑上方的横石。
残碑、古柏留存历史印记
“丁鸿祠北边原来是一个官道。”太尉村村主任白新改领着记者顺着丁鸿祠向北走。据他介绍,丁鸿祠原来的大门朝向西北洛阳的方向。太尉村距离洛阳400多公里。当时丁鸿曾在村里讲学,引起轰动。丁鸿死后,村里人为纪念他,就把丁鸿祠修建成面朝洛阳皇都。祠堂从前有3米多高的土台,占地3亩多。
记者在丁鸿祠里发现一通残碑,上面的文字模糊不清。“这个碑我们也说不清是哪个年代的,上面的字已经很模糊了。”白新改告诉记者,他们请了县里的文化专家,也没有弄清楚这个石碑的年代和来历。“我们准备把它保护起来,等专家做进一步鉴定。”白新改说。
丁鸿祠向北约300米有一条主干道,路边一棵300多年的古柏枝叶繁茂。“这条路曾是一条官道,向西直通北舞渡镇。”白新改告诉记者,那棵古柏几年前就被定为市里的重点保护树木,柏树下面还有一口说不上年代的古井。
85岁的村民张玉霞义务看护丁鸿祠已有22年。现在她和关秀娥一起被村里指定为丁鸿祠的义务管理员。“我们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个祠堂重新兴旺起来。”张玉霞告诉记者,她每天都和关秀娥早早来到丁鸿祠,向一些前来参观或许愿的人介绍丁鸿祠的来历和丁鸿的故事。
“听说县里准备在太尉镇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线路,到时丁鸿祠就能吸引更多游客,会有更多人了解我们村的历史文化。”两位老人脸上荡漾出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