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说起魔术,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一幅画面?是大卫·科波菲尔的大变活人,还是刘谦在春晚上的精彩表演?在我市,有一位市民叫马会典,从12岁开始学魔术,至今已经热爱40多年。他的精彩表演引起不少市民的喜爱。他与魔术有着哪些故事?2月3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12岁开始学魔术
2月3日,记者见到马会典时,他正在市区金山路与黄河路交叉口附近进行魔术表演。翻来倒去空着的口袋里,转瞬就变出一只鸡蛋;不管怎么剪都完整如初的绳子;桌子在他手里腾空飞了起来;更有凭空从报纸里飞出的鸽子,及随后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装有四只鸽子的鸽笼消失……马会典的魔术表演生动有趣又精彩神奇,引起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表演结束后,记者对马会典进行了采访。马会典今年58岁,曾担任漯河市杂技团副团长,去过30多个国家表演魔术,如今已经退休。
马会典告诉记者,10岁时他进入当时的漯河市杂技团学艺,最开始是学习杂技,做杂技演员。从12岁时,他开始跟随杂技团里的李恩乐老师专门学习魔术,同时继续进行杂技表演。由于年龄原因,他最后一次表演杂技是33岁,之后便主要表演魔术。
师傅领进门 努力靠个人
记者注意到,马会典在表演魔术时,满脸微笑,话并不多,但每句话基本上都能调动起现场观众的情绪和气氛,大家在他的表演中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和欢呼声。
马会典告诉记者,表演时说的话用他们的行话叫“卖口”,他认为干说不练假把式,干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所以舞台上的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不接触魔术的人就以为很神奇,这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变戏法、遮眼法、幻术。”马会典说,要想把一个魔术表演好,不仅需要道具的配合,更需要表演者在舞台下勤学苦练,积累舞台经验和注重表演细节。
“年轻时练不好就会表演失败或者有表演失误,魔术是一门孤独的艺术,除了老师,同行之间是基本不交流的。”马会典告诉记者,师傅领进门,剩下的全要靠自己去努力。为了练好一个魔术,他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认真练习,而魔术道具,也都是他亲手做的。一方面是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做的用起来更顺手。
只为得到观众认可
马会典表演时,记者注意到,他8岁的孙子马钰添也在现场观看。在马钰添眼中,爷爷是个神奇的人物,从爷爷手里总能变出各种好玩的东西。而马钰添跟着爷爷,也已经学会了几个小魔术,在学校的文艺会演及我市的少儿春晚上进行过表演。
马会典告诉记者,魔术是一项比较苦的艺术,需要多看、多想、多揣摩,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每年都会创新四五个新魔术,每年表演150场左右。同时不定时下乡义演,给农村的父老乡亲带去快乐。
“只要观众开心、认可,我就特别的开心,感觉特别幸福。”马会典说,他的退休金足以让自己生活,但他热爱魔术,退休之后也一直没有放下。而他与魔术的缘分,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