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克斯与制作灯笼的市民合影。
□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2月6日,在市区交通路与滨河路交叉口附近,多名市民聚在一起,正在认真地制作手工灯笼。在这些人中,还有一名外国人格外引人注目。大家绘画、组装灯笼架,没多久一盏盏喜庆又寓意美好的灯笼就制作成功了,而这名外国人拿着自己制作的灯笼更是连连发出惊叹和赞美。
一起动手做灯笼
2月6日,记者在现场采访得知,组织这次活动的市民叫刘佳,是一名手工爱好者,经常教身边的人做手工艺品。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刘佳和自己的小伙伴宁熙桢一起,策划了此次活动。宁熙桢是我市一所小学的英语教师,大学时学的是油画。
“我们做的灯笼是比较简单的组装方形灯笼,灯架是一个个散装的木头片,很好拼在一起。主要是灯笼外面的画布,需要我们自己去画,也可以写字。”宁熙桢介绍,灯笼架外面有四张画纸,可以自己任意发挥想象力创作,创作完成后将四幅画纸固定在灯笼架上即可。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几个孩子正在认真地拼装灯笼架。“很好玩,像拼装玩具。”一位小朋友笑着说。而另一边,则是几个年轻人正在认真地画画。“我准备画两只鱼在灯笼上,再写上年年有余。”一名女孩说。
外国人感受中国文化
在现场制作灯笼的人当中,有一位外国人格外引人注目。他自己组装好灯笼架后,在画纸上画了几朵花,画完后他又拿起毛笔,在另外三张画纸上分别写下“狗年好”三个字。这名外国人将画纸粘在了灯笼架上,他亲手制作的灯笼就完成了。外国人一脸灿烂笑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好看,灯笼好看。”
这名外国人叫汉克斯,今年30岁,是一名英语教师。汉克斯告诉记者,他来中国已经5年了,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说起灯笼,他表示,只在元宵节的街头见过,并没有亲手制作过,感觉非常有趣。
“我小时候的灯笼是塑料的,里面放根蜡烛。而我的孩子小时候玩的灯笼,是电动带音乐的。自己动手做灯笼,很有意义,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带孩子一起来做灯笼的市民高楠说,看到外国人也喜欢中国的灯笼,她对中国文化更是充满了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