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进行训练。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本报讯(记者 杨 光 实习生 李 潘)随着春节临近,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关狮子会”的传承人们,又开始组织训练了。2月12日,记者采访得知,今年的“东关狮子会”更显“青春”,参加训练的成员几乎都是10多岁的孩子。“东关狮子会”负责人何宝刚高兴地说,新成员学得很认真,热情很高,“东关狮子会”算是后继有人了。
“童子军”上阵“跑竹马”
2月12日下午3点,市区黄河西路一个小院落,10多个孩子聚集在院子里,正在更换服装,每套服装从头到脚有好几十种配件,需要在老一辈传承人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整套衣服全部穿戴整齐,要20多分钟。
下午3点半,大家跨上竹马,带着道具,到历史文化广场进行训练。训练时,孩子们仿佛变了一个人,跟着“马头儿”来回奔跑,做各种动作,身上的竹马也跟着来回扭动,活灵活现。
竹马训练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看热闹。“这些孩子年龄还很小啊,竟然喜欢参加传统民俗表演,真不错。”在一边观看的赵女士说,她来自东北,第一次看到漯河的民间艺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了不少年味。
记者了解得知,参与“跑竹马”表演的有12人,均为学生。其中最小的11岁,读小学6年级,最大正在上大学。领马的程许豪和刘占印是师兄弟,他们正在读大学。
“以前学过7年武术,现在还经常练,对‘跑竹马’表演也很感兴趣,我学习领马已经6年了。”程许豪说,大家在一起训练,都以师兄弟相称,今年参加训练的师弟年纪很小,但他们很认真,目前已经掌握动作要领。
民俗文化丰富寒假生活
11岁的杨宜铭和张康是小学6年级学生,今年他们第一次跟着程许豪学习领马。“我们都练过武术,对领马比较感兴趣。”杨宜铭说,领马的技术很高,没有武术基础,就很难胜任,通过几天训练上手很快。
小学6年级的李昂参加“东关狮子会”训练已经三年了,每年都上场表演。“以前放寒假写完作业,就是在家玩电脑,参加‘东关狮子会’的训练和表演后,也没有时间碰电脑了。”李昂说,他已经学会了套马、转马、点子鼓、马过桥、马踏淤泥河、古树拴马等比较经典的动作,感觉寒假生活过得更有意思了。
读初三的程珂云是第一次参加训练,他告诉记者,以前过年时经常看“东关狮子会”的表演,现在有机会参加进来,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东关狮子会”后继有人
前几年,“东关狮子会”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的情形,但经过传承人的努力,如今补充了不少新鲜血液。
“今年‘东关狮子会’可以用后继有人来形容,‘跑竹马’全部换成了孩子,有他们的参与,我们的表演会更精彩。”何宝刚告诉记者,目前“东关狮子会”已陆续培养了近20名传承人,大部分都是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表演的能力,虽然有几个传承人在外地不能回来过年,但还有新人能顶上。
何保刚说,今年“东关狮子会”制作了新的罗汉道具,郾城区龙塔街道(原城关镇镇政府)还给了一些经费,大家更训练有劲儿了。今年春节,“东关狮子会”依旧能给市民献上一份完美的民俗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