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年俗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2月14日 星期

年俗那些事 你知道多少
年俗
超市里的春联让年味越来越浓。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孟少雄正在为市民剪窗花。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姚晓晓

过年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不仅是喜庆热闹的象征,还有很多充满仪式感的年俗。小时候,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做粉条、磨豆腐、蒸馒头、炸丸子、包饺子……在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时,小孩子们望眼欲穿盼着过年。如今,物质丰富了,一些年俗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正在被人们遗忘,以至于很多人抱怨年味儿越来越淡。今天,就让记者带你重温这些年俗,体会新时代的年味儿。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的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灌壶酒,大年三十包饺子……”我市民俗爱好者、礼仪培训师谌玉晓说,“在我们漯河人眼里,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正式开始过年了。”谌玉晓说,按照传统年俗,这一天要吃灶糖。有干亲戚的,要买一只大公鸡到干爹干妈家里走亲戚,干爹干妈会给干儿子、干闺女发红包。二十四,扫房子。这一天在家里要进行大扫除,就是把旧的、不用的东西和不好的情绪都整理出来,处理掉、忘记它,寓意和过去告别,迎接新的开始。

“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灌壶酒。其实,这几句说辞的意思是从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这几天是准备年货的日子,为了押韵,才有每天要准备什么的说法。不见得一定要在当天准备,就是说在这几天该陆续准备年货了。”谌玉晓说,大年三十,就是家人团聚,要吃饺子、守岁。正月初一,主要是拜年,收发压岁钱。然后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就是走亲戚、聚会。到正月十五这天,民间有舞狮、舞龙、灯展等活动。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结束了。

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闹新春

临近春节这几天,我市不少书法爱好者纷纷将新春祝福凝聚在笔尖上。2月9日,在双龙社居委前,书法爱好者孙老师为附近居民义写春联。“每年一开始给大家写春联,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写了这么多‘福’字,希望让大家都能把‘福’带回家。”孙老师说。

2月10日上午,记者在受降路市场看到,不少市民正在选购春联和年画。集市上,年画摊位一字排开,成为年集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腊八一过, 我就开始赶年集买年画了。”今年43岁的市民张树林告诉记者,买年画买的主要是心情,贴年画贴的是过年的气氛。“小时候贴年画时,父亲总是亲自挑选年画张贴的位置,母亲则忙碌着做贴年画的浆糊,我和弟弟欢天喜地围着父亲问这问那。在每年赶年集、买年画、贴年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亲情的可贵 。”张树林说。

剪纸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特别是剪窗花,过年时,红红的窗花贴起来年味就更浓了。“每张窗花的寓意不同,今年比较受欢迎的窗花有荷花、牡丹、铜钱等。荷花代表了廉洁,出淤泥而不染;牡丹代表富贵,铜钱则代表财运滚滚来;蝙蝠的谐音是‘福’,而蝴蝶则代表和和美美。”漯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孟少雄告诉记者,每年他都要剪很多窗花,送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对于老百姓来讲,贴对联、剪窗花后还有一个年味的必需品,就是挂灯笼。每到过年时,很多人家都换会上红色的灯笼,象征团团圆圆、红红火火。“每年春节我家门前就早早挂起了大红灯笼,不仅寓意红红火火,还预示着要迎接一个鸿运当头的好年,而且灯笼要挂个双数,图个好兆头。”市民刘春玲对记者说 。

年俗背后的美丽传说

吃灶糖、守岁、发压岁钱,这些过年的年俗,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关于这些年俗背后的故事,谌玉晓表示,腊月二十三吃灶糖、祭灶,是因为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会到天上去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表现,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来年每一家人的吉凶祸福。所以,这一天要买灶糖,祭灶,祈祷灶王爷到天上汇报时,能给家人美言几句。

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寓意要珍爱光阴;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的寿命。

关于正月初一发压岁钱,有两种说法。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这个压岁钱其实叫“压祟钱”。“祟”传说是一种妖孽,专门找小孩子的麻烦,这一天如果祟去摸哪个孩子,这个孩子来年会生病。用红绳穿一串铜钱挂孩子身上,祟就不敢接近孩子,能保孩子平安。延续到现在,就是给孩子发压岁钱。另一种压岁钱是年轻人给老年人发的,就叫压岁钱,寓意祈祷长辈长寿。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