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年味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2月14日 星期

别样的年味 一样的深情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晚辈为长辈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的烟花闪耀爆竹声声,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是炸鸡炸鱼炸丸子的忙碌,是一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温馨,是逛庙会看舞龙的闲适,是家家户户都贴上红对联的吉祥,是大街上挂满红灯笼的喜庆……

过年,过的其实是亲情。在浓浓亲情里,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生活是如此美好,在新的一年,怀抱希望走向诗和远方。

让我们在深情的追忆里感受浓浓的年味吧。

年饭

□朱晓霞

周日回娘家,父亲说,你赶快联系个饭店吧,今年该到我们家吃年饭了。就定在大年初一晚上吧,我好早点通知他们。

一大家子40多口人聚在一起吃年饭是在大伯走后才开始的,算起来有5年了。

父亲弟兄三人,他是最小的。我们在县城,两个伯伯在市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兄弟三人平常见面不多,过年了伯伯两家会回来看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去世之后,父亲弟兄们见面就更少了,只有家人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家才能见见面。

大伯走得很意外,没有留下一句话。得知消息,父亲哭了,反复说,大哥怎么说没有就没有了呢?还想着今年过年好好聚一聚呢,怎么就没有了呢?

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年饭,父亲计划好几年了。他说自己年龄大了,两个哥哥也一天比一天老了,老哥仨应该经常聚一聚,特别是一家人过年时应该聚在一起。可每到过年,几个堂兄妹总是有事,不是带孩子出去旅游,就是想趁着过节在家补补觉,反正这个想法一直没有落实。父亲过年时只能到大哥家坐坐、到二哥家看看,老哥仨总是没有坐在一起的机会。如今大伯走了,对父亲来说是终生遗憾。

大伯“五七”的时候,父亲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宣布一件事情:每年春节三家人必须在一起吃顿饭,没有特殊情况,人人都要参加,家中女婿、媳妇也不例外。

原来我们想,父亲年龄不算大身体又很好,过年了自己一家人陪着吃个年饭就行了,热热闹闹的,多好。可父亲说人老了,就剩念旧和亲情了,特别喜欢看到一大家人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那是真高兴。父亲说的时候脸上泛着光,还打着手势。一时间我们都安静了。

突然记起前几天看电视节目《寻味顺德》,其中提到顺德的一个村庄,每到过年,全族人都会聚集在祠堂内,祭祖后在一起吃年饭,热气腾腾的食物,热热闹闹的气氛,人人脸上充满愉悦。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大家带着喜气和希望从四面八方回到家,要的就是一碗团圆的饺子、一顿全家人的年夜饭。一大家人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忆忆青葱岁月,唠唠一年的趣事、糗事,说说新一年的打算、目标,其乐融融,即便兄弟姊妹间日常有点小矛盾,也能一笑泯恩仇。

每年吃年饭时父亲和二伯都会拉着手畅谈,父亲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看到他在二伯面前耍调皮的样子,我们真高兴。二伯说,现在不是都在说家风吗?一起吃顿年饭就算我们家的家风吧!

如今,这项家风已经执行5年了,5年来,我们一直遵守着这个约定,大家庭更和谐了,亲情更浓了。团圆的年饭,庆祝了我们幸福的一年,实现了我们团聚时的共同祝愿——家和万事兴!

年集

□邢德安

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就是一年一度赶年集的时候了。从青少年时期到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总共赶了多少个年集,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几十年来,通过年集的变化,我看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记得我第一次赶年集是在父亲去世后的1967年。母亲给了我10块钱,让我割5斤猪肉,买5斤粉条,剩下的钱拿回来,还要买其他东西,并嘱咐我一定要把钱装好,千万别弄丢了。早上,鸡子叫过三遍,我便从家里出发了。我们家离县城十多里地,步行要一个小时左右。一路上,我不时地摸摸贴身的口袋,唯恐那10块钱不翼而飞。那可是母亲在生产队劳动50天所得,是我们一家人全部的过年花销。集市就在县城的火神庙前,场子很小,来这里赶集的大都是县城周围方圆十多里地的农民和城里居民。集市上只有县里食品公司的一副卖肉架子和几个卖粉条的。猪肉八毛钱一斤,粉条四毛钱一斤。不到一个小时,我买齐了这两样东西便启程返回。当时我想,等哪一年生产队发的钱多了,就多割几斤肉,过个肥年。可这个想法只能埋藏在心底。这样的情形大概持续了十多年。

改革开放后,集市开始活跃起来,食品、商品大大丰富,火神庙那个集市已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每到春节前几天,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各种叫卖声、吆喝声充满耳鼓,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货物从东大街堆积到西大街。冲破了贫穷束缚的人们放开手脚尽情购买,恨不得将整个集市搬回家中。如是者又有十年之久。进入新世纪之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购买方式发生了变化,满大街的地摊货已经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大大小小的超市兴起,在超市购物实惠,包装也提高了档次。昔日曾经一度红火的集市又慢慢回归平静。

今年春节前再去赶年集,集市上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有商贩抱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众多大型超市,甚至物流、快递也在“争夺”他们的饭碗。在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中,有所向往就会有所放弃,而近几十年来年集的变迁就是最好的佐证。

年货

□许艳军

对于幼时的我们来说,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吃到美味的食物。可是,妈妈为了防止我们把招待客人的年货偷吃光,往往在临近过年最后一天,才把炸鸡炸鱼煮肉提上日程。

那时,我们姐妹几个闻着厨房里诱人的香味,就像闻到鱼腥味的猫一样,在厨房门口团团转,任凭大人怎么赶我们,就是不愿出去玩,心心念念就是妈妈忙完后,分给我们几块炸好的食物。

过了很久很久,妈妈终于走出厨房,她往往会端着炸好的东西对我们三令五申:“这些东西都是招待客人的,啥时候亲戚来完了,剩下都是你们的!”后来我才明白,妈妈这句话纯属哄小孩子开心的。

为了预防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妈妈总会在放年货的屋里加一把大锁。

一般到了正月初八,亲戚该来的都来过了。这天中午过完,我们的饕餮盛宴就该来了。客人刚走,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入席。可是,这时年货往往已经所剩无几。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东西依然弥足珍贵,足够我们品味一整年了。

长大后,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里隔三岔五改善生活,过年的美食平时也有机会享受,过年的心就淡了。

如今,每到春节,妈妈总会准备好琳琅满目的年货,两个冰箱塞得满满的,还一个劲地埋怨冰箱太小,放不了多少东西。还没放假,她就一遍遍打电话催我们回去:“你们啥时候回来啊?东西都炸好了,肉也煮好了,还不回来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回家过年,面对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不吃对不住妈妈,吃吧,平时都吃腻了,实在难以下咽。这时,我们往往会象征性地吃几口,还一个劲儿地夸妈妈手艺好。妈妈这时往往会面带愠色说:“手艺好,你们咋不多吃点!”

由于年货太多,以至于出了正月,冰箱里还有余货。每到这时,我总会提醒妈妈明年少买点,妈妈满口答应,可第二年依然如故。

春节,食物由匮乏到充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家只是中国万千普通家庭的缩影,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如今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