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国内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2月27日 星期

保健品、纪念币等骗术“围猎”老人
受骗者女儿:他到死没咽下那口气
上图:85岁的杨慧(化名)拿着几张买收藏品时的收据和购买凭证。
左图:一名被骗老人展示购买的部分钱币和邮票。
下图:房山六渡某酒店会销现场,领队们给老人看此次会销的“货”。

春节前,多地曝出老年人被骗的消息。

在保健品推销、纪念币收藏品拍卖、高息理财等骗术的“围猎”下,一些老人少则损失数千元,有的被骗光一生积蓄,负债累累。

近年来,多个机构作出的调研报告显示,老年人已成为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复杂,除了自身接受社会信息少、防骗意识低等特点,也有心理、家庭甚至社会的因素。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陈绍建说,老人最怕的是寂寞和无用感,他们同样也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也因为子女不明白如何安排父母退休后的生活,才让骗子钻了空子。

六旬老人被骗百万元

王权大量购买钱币、收藏品瞒着所有家人。

2014年底,女儿生了二胎,母亲前去照顾,王权独自居住在四惠附近。

女儿回忆,大概在2017年初,她曾听到疑似收藏品销售人员给父亲打电话,邀请父亲前去公司洽谈,他一口答应了。当她询问时,父亲回答:“反正没事,去看看。”

王权从2012年查出胰腺癌,于2017年8月去世。女儿在房间收拾遗物时,才发现他至少在8家公司购买了收藏品或纪念币,花费180多万元。

在王权的微信里,曾在2017年7月联系一家公司的销售员,询问藏品什么时候能出手,没有得到回复。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这位销售员经常给王权发早安、心灵鸡汤等信息。那时的王权已是癌症晚期。1个月后,王权去世。

王权生前把所有购买收藏品、纪念币的明细记录在账本上,银行交易凭条也夹在其中。女儿根据这些信息找收藏公司退款,发现有2个公司已经跑路,3家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不退。其中在百子湾的一家收藏品公司,王权购买纪念币花费近100万元。王权女儿拿着纪念币前去退款,对方称没有票据,不承认在此购买。王权女儿于是报警。

直到死的那天,66岁的王权购买的大量钱币、收藏品也未能如愿拍卖。“到死也没能咽下那口气。”王权女儿说。

老人拿房抵押贷款

被骗的老人不止王权。因执着买纪念币,68岁的张佩芳在家里引爆连番“冲突”。

9个月前,张佩芳在一家收藏品公司员工的介绍下,将自住的密云一套房子抵押贷款了100多万元,用于购买该公司的纪念币。家人及时发现,保住了房子,但钱还得还。

2017年5月开始,张佩芳在朝阳区SOHO现代城的北京燕文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听信业务员的“升值论”后分多次购买了钱币、纪念币。

这是一个曾被多次曝光的骗局——收藏品公司将低廉的纪念币甚至正在流通的货币,以高价卖给老人,鼓吹能大幅升值,同时许诺在一年或一年半以后帮助老人将购买的纪念币拍卖,获得更大收益。但拍卖只是幌子。

其实早在20年前,张佩芳就开始购买保健品。没钱的时候,她甚至会借钱买保健品。买得多了,她还得了好多特殊贡献奖。她还是一家保健品公司的理事,只因为花6000多元买了该公司的产品。公司的人告诉她,等到公司上市,她就能持股,然后每年能分红。

所谓的“理事”其实就是核心会员,“公司上市”的承诺也是一年复一年。倒是公司每年一次的免费旅游,她每次都去,回家时又带回满满一袋保健品和小礼品。

家人说她买保健品已经“疯了”,她反驳说,现在身体没有大毛病,完全是吃保健品的功劳。在她的保健品里,一些保健品查询不到产品批号,或是被夸大功效。

推销员打“亲情牌”

在老人被骗的各个案例中,“闺女”“儿子”的身影频繁出镜。

他们与老人并无血缘关系,只是普通的推销员或业务员。记者采访多位受骗老人发现,这些推销员通过口头亲切称呼甚至认干亲等方式,用长时间的“温情攻势”打动老人,有的推销员甚至直接管老人叫“爸”“妈”。但他们只是视老人为“猎物”,在取得老人信任后继而行骗。

“如何获得老人信任”“研究老人的心理”也成为一些公司业务员的上岗培训课程。一篇《骗子自述:我是怎么骗老人“心甘情愿”买保健品的》文章,则用大段篇幅讲述“如何获得老人信任”。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文中这名曾经的保健品销售员说,为了研究顾客,每晚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该保健品销售员说,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后,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天天去老人家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

独居老人成“优质客户”

记者采访多名被骗的老人发现,他们均未与子女同住,有的还是丧偶独居,每月有数千元的退休金。在保健品公司和收藏品公司的上岗培训中,这类老人是他们潜在的“优质客户”。

85岁的杨慧一般在过年时才会见到子女。女儿是全职太太,女婿很忙,她不愿去添麻烦。儿子家的房子较小,她也不愿去。她一人租住在房山良乡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因为平时与子女沟通少,不少老人购买保健品或收藏品、理财产品时,家人并不知情。

有被骗老人的子女坦言,平时对老人缺乏关爱,也不是太清楚老人日常的动向。子女的缺位,导致骗子有机可乘,从而让老人一步步陷入骗局不可自拔。

老人需要更多家庭关怀

老人频频被骗也引发社会关注。

2015年,天津中医大学几名学生对全国4个地区400位老年人发放《孤独感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62%的老年人处于高度孤独水平。退休后远离社会生活、无子女或因子女独立成家后成为空巢家庭、丧偶等都成为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同年,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对1万名老年人开展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该中心负责人卢明生律师说,对于被骗的老年人来说,大多数人的家庭关怀不够,很容易被骗子给利诱过去。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苏怀东律师认为,应通过新闻媒体、社区街道、司法机关,多方联动,加强法律宣传,提高老年人防骗意识和法律意识,以及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理财风险识别意识;加强对中老年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规范、简化执法机关报案、立案、受案流程,方便老年人报警。

卢明生也认为,老年人被骗已不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工商、公安等部门还应加大打击力度。

(文中王权、张佩芳、杨慧均为化名)

据《新京报》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