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3月6日 星期
我市有一群汉服爱好者,他们穿汉服、奏古乐、写诗词……
展示汉服之美 弘扬传统文化

在市区人民路一家商场前面的广场上,汉服爱好者翩翩起舞,吸引市民围观。
汉服文化知识抢答赛。
汉服爱好者向记者展示自己佩戴的发簪。
小小汉服迷。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将中国的礼仪、文化观念积淀于其中。如今,我市活跃着不少汉服爱好者,她们常常在节日里穿起汉服走上街头演奏古典音乐,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展示和宣传汉服文化,所到之处都会吸引不少市民的关注。

□文/图 本报记者 王 培 张玲玲

别样汉服惹人注目

3月2日,恰逢元宵节。当天晚上7点,河上街景区内人山人海,一派热闹的景象。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几位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不少游客回头观望。“你穿的是汉服吗?”“好漂亮呀!”“我可以跟你合影吗?”……不时有好奇游客走上前去与他们攀谈,他们则耐心地向游客讲解汉服的知识。

记者上前询问得知,他们是汉服爱好者。在元宵节,他们约定一起出游、赋诗、赏灯。“在古代,有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被称为三元节,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在这些节日里都要举行活动。”汉服爱好者子凡对记者说。

当晚8点,在河上街景区一处空旷的场地,伴随着便携式音箱里传来的背景音乐《礼仪之邦》,两位身着袄裙的妙龄女子翩翩起舞,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欣赏。古典配乐加上优美舞姿,仿佛带游客们穿越到了古代。“这个舞蹈好美呀!叫什么名字呀?”

“这个舞蹈的名字就叫《礼仪之邦》,主要用于弘扬古圣先贤传统文化,舞蹈里加入了行礼元素,意在体现我国女子端庄、内敛、谦卑有礼之风范。”舞者程雨告诉记者,这个舞蹈是她在高一暑假时跟着网上的视频学会的。

葫芦丝《神话》、笛子、武术表演……接二连三的才艺展示让围观游客感叹不已,不时发出阵阵掌声。表演结束后,围观游客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不少爱好者因汉服成为好友

当天晚上7点20分,记者在河上街景区见到了此次活动的组织者子凡,此时他正在和一位“同袍”相谈甚欢。“其实我们两个也是今天晚上刚认识,在路上看到彼此穿着汉服,就聊了起来。”子凡告诉记者,对于汉服爱好者来说,他们称彼此为“同袍”。出于对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好,他们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如果遇到元宵节等节日,他们还会组织活动,宣传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

随后,子凡便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服装。“我穿的是深衣,他穿的叫直裾。”子凡说,由于钟情中国传统文化,他大学学了中医专业,目前从事中医工作。2014年,他在长春进修时,在当地一家汉服馆定做了第一套汉服。此后,便与汉服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了身着汉服,他们还学习传统礼仪、茶艺、书法、艺术等汉文化知识。闲暇时,他们还自制小工艺品,并且享受着亲手制作工艺品带来的快乐。“这是我自己制作的灯笼。”汉服爱好者闫笑雯向记者介绍道,用四根筷子当灯架,四周糊上一层宣纸,上面用绳子制成一个提手,下面用硬纸条制成托盘,里面放上一个电子灯,一个古色古香的灯笼就大功告成了。“在制作灯笼的两个多小时里,我完全沉浸其中。提灯笼时,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挑灯笼时的心境。”闫笑雯说。

精美的发簪、项链、手镯,在不少人眼中,19岁的程雨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自从去年在微博上看到汉服的照片后,她就一发不可收拾地沉醉其中。“购买汉服、研读汉文化、自制具有古韵的各种饰品,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程雨说。

在古代,除了姓和名,还有字、号等。为了更接近汉文化,汉服爱好者还效仿古人为自己取字。“我们家人都偏胖,为了警醒自己保持身材,我就给自己的字起为月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胖。”月半说。

“时听戍鼓韸韸,形容鼓声和谐,我很喜欢这种意境,也想通过这种鼓声来提醒自己,希望自己能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青韸解释着自己字的由来。

“我的名字叫永辉,我的字是子凡,希望人生之路在熠熠生辉的同时,能脚踏实地,做一个平凡的人。”子凡说。

穿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汉服的了解中,不少汉服爱好者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让传统文化从外到内真正影响自己和身边的人。

“汉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穿在身上有着浓浓的‘中国范儿’,汉服能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华夏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特别喜欢。现在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汉服文化也越来越了解,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以前穿着汉服走在街上,大家都会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们,还问这是什么服装,是不是拍电视剧的,甚至还有人以为我们是外国人。现在穿上汉服上街,很多人不会像以前一样完全不了解,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汉服爱好者杜幼辰对记者说。

让汉服融入日常生活

除了社会上的汉服爱好者,大学生群体也是汉服文化的重要推广者之一。在漯河医专,就有一群年轻人,经常穿着各式汉服穿梭在校园内外,他们就是惊鸿汉服社的成员。

3月3日,记者联系上惊鸿汉服社的负责人臧千千。她来自江苏,上高中时开始接触汉服,深深地爱上了这种传统文化。2016年,臧千千成为漯河医专一名大一新生,她发现在家乡比较受年轻人关注的汉服文化在新的学校却很少有人了解,于是决定成立一个汉服爱好者交流社团。“社团平时会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汉服文化的相关知识,每逢节日,大家还会相约来到河上街或在校园内展示和宣传汉服文化。除了汉服知识,我们还会学习礼仪、舞蹈、乐器、书法、茶艺等。”臧千千告诉记者,自从接触汉服文化,自己学着一点点制作汉服,现在做一套汉服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了,而且自己有时会对传统汉服进行一些创新,制作一些“汉元素时装”,使它更适合现在人们的日常穿着。

“现在大家穿着汉服出去,也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文化,我希望有一天大家把汉服当作一种普通的衣服穿着上街,而不会引来异样或质疑的眼光。”谈起未来,臧千千对记者说。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