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光
实 习 生 李 潘 冯 宇
“我忘不了故乡漯河的沙澧河水,清澈向东流,忘不了大北门外河堤上的老槐树,枝叶茂盛迎东风,忘不了故乡的蓝天和白云,飘浮在高高的碧空。漯河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一直爱她到终生……”
近日,95岁退休教师赵新志,频频在网上发表思乡文章。这引起了不少漯河网友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赵新志老家在天津,出生在漯河,在漯河工作了38年,1988年退休后回到天津,和孩子们一起安度晚年。赵新志一直把漯河当作她的故乡。近年来,赵新志越来越思念漯河,并把记忆中的经历写下来发到网上,表达对漯河的思念之情。
写下“小城往事”
记录当年时光
赵新志老人以“小城往事”为题,展示了一个个在漯河生活的片段,记录了当年的时光。
“1938年7月17日中午,我正吃饭,忽然空袭警报响了,我拉住弟弟跑向河堤边美国医院南边的豆子地里。北边天空飞来九架飞机,在空中转了一圈投下一颗炸弹,把我震得离地半尺高。接着飞机又用机枪扫射,又投下两颗炸弹才飞走……当我们回到马路街,见车上拉着一条腿,很是害怕。街上的人纷纷议论,说南菜园炸死了二百多口人。这是侵华日军第一次轰炸漯河,马路街炸倒了几所大楼。”
“1964年,我在漯河市受降路小学教二年级。当时班上有56个学生,大部分是贫民和搬运工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有二十多个男生的头发又脏又长,找家长要五分钱的理发钱都很困难,我就从工资中一点点地攒了伍元钱,买了一把‘双剑牌’推子,每天放学后挨个给学生理发,尽管理得不好,还是受到了家长的夸奖。想想当年的事挺有意思的……”
“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怒吼,雪风飘扬,受降路小学二(3)班的学生都穿上了棉衣,但有一个叫孟强民的小学生只穿了一条单裤。我问他为什么不穿棉裤,他说弟兄三人只有一条棉裤,轮流穿,今天不是他穿。我给他做了一条棉裤,他很高兴。1975年,他在平顶山当了矿工,来看我时又高又壮,他说谢谢老师,我不会忘记你的。”
“布谷鸟叫了,意味着麦子开始收获了,农忙的日子又来了。回忆起五十年代我在故乡漯河支援夏收夏种的情景……孩子们你追我赶,像一群可爱的小麻雀,向着掉在地里的麦穗冲去。我们的口号是:保证颗粒归仓……”
这些饱含思乡之情的文字,让记者看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
说着漯河方言
常常梦回漯河
3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赵新志。虽然已经95岁高龄,行动也不太方便,但是她的思路依然清晰,依然说着漯河方言。
“我生在漯河,我的七个子女也都在漯河出生。我在漯河工作了38年,直到退休才离开,那里就是我的家乡。”赵新志老人动情地说,虽然离开了漯河,但她对漯河的思念与日俱增,经常能梦到过去的人和事,仿佛还生活在漯河。
赵新志的爷爷是一位中医,在清朝末年带着一家人到漯河安家。1923年,赵新志在漯河出生。1950年初中毕业后,到受降路小学当语文老师。1972年左右去万祥街小学教书,1988年正式退休。
“由于天津老家有病人需要照顾,退休后再也没有回过漯河。”赵新志老人说,她的父母和弟弟都安葬在漯河。此生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漯河看看,很是遗憾。
赵新志老人65岁的四儿子徐建新告诉记者,他们兄弟姐妹七人都在漯河出生、在漯河上学,后来陆续回到天津,对于漯河的印象还停留在过去。如今在天津遇到河南人,总会问问他们是不是漯河的,如果是漯河人,一定会和他们聊聊。
“想喝漯河的浆面条和胡辣汤”
赵新志老人说,忘不了工作38年的受降路小学和万祥街小学,那里有她的同事和学生。
“在天津生活这么多年,住的、吃的都还不习惯,我想喝漯河的浆面条和胡辣汤。我还记得老寨里有一家木子胡辣汤,特别有名,每天人很多。”回忆起这些,赵新志老人说。
赵新志老人会上网,通过网络了解漯河的信息,再把自己的文章发到网上,和漯河的网友互动。
84岁的退休教师卢运来,曾是万祥街小学的工会主席,和赵新志老人有不少联系,对她印象很深。两人是微信好友,有时通过微信相互问好。
“赵老师无论是对同事还是对学生都非常好,比较负责任。她喜欢画画,每年她都会给我邮寄她的画。”卢运来告诉记者,过春节学校发的福利,他们都以学校的名义给她邮过去。她喜欢老家的粉条,他就买来寄过去。
“今年是万祥街小学建校70周年,我们准备制作一些材料,让赵老师看看学校的发展和漯河的新面貌。”万祥街小学校长李军锋说,也希望赵新志老人能在校庆时回学校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