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阁是一种集造型、彩扎、杂技、戏曲等艺术为一体的传统舞蹈,多在庙会或重大节日表演。在刚刚过去的农历狗年春节,来自我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的肘阁表演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据了解,肘阁在我市源汇区干河陈乡毛寨村世代流传,并历经改革创新,是毛寨村各村民耳熟能详并引以为豪的民间艺术。近日,记者来到毛寨村,对村里的肘阁艺术进行了详细了解。
□文/图 本报记者 陶小敏
毛寨肘阁历史长
肘阁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演形式有别于其他,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肘阁上部分大都为3~12岁的小演员,下部分演员多扛特制的铁支架,铁支架上固定向上的钢筋,小演员就牢牢地系在上面。随着有节奏的音节和鼓点,上下两部分演员互相配合,再配合相关的服装、道具,远望过去就像是一个演员站在另一个演员的头顶,并伴着不同的角色,进行着不同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肘阁表演多在庙会或重大节日出现,八架、十架或十多架肘阁结队走上街头,随着热烈锣鼓、欢快喇叭的快慢节奏,小步合拍起舞。肘阁表演难度很大,比如说扛架者,既要身强体壮,又要能够把握重心和平衡。
春节期间,记者在源汇区干河陈乡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上,见到了参与表演并斩获一等奖的毛寨肘阁表演团队。他们的表演集造型、彩扎、杂技、戏曲等艺术为一体,上下两部分演员紧密配合,令在场观众无不拍手称赞。“那头顶上是真人吗?”“这下面的人真有劲啊!”“这个表演有技术含量,造型也好看,有西游记师徒四人、天女散花等。”观看毛寨人带来的肘阁表演时,不少观众在下面交谈。
据了解,肘阁是毛寨村独具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民俗舞种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毛寨村都会组织民间艺术队进行肘阁表演,艺术队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叹之声。
“爷爷、父亲和我都是玩肘阁的,这项表演是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来的。”肘阁艺术传承人、毛寨村肘阁艺术队负责人刘中兴今年60岁,他告诉记者,村子很多人都会玩肘阁,肘阁也称得上是代代相传。不算过去,已知的关于肘阁的历史就有200多年。“我和好多小伙伴过去都是坐在上面的小演员,现在我们已经是下面扛架子的演员了。”同样是毛寨村肘阁传承人的张国伟说,他的爷爷、父亲、叔叔都是玩肘阁的,他和哥哥也从父亲那学会了这门艺术。现在他8岁的女儿也成了一名肘阁小演员。
“我嫁过来有36年了,小时候最爱看的就是毛寨村的肘阁表演,觉得这些人怎么这么有本事,能让七八十斤的人站在自己的头顶。谁想到后来竟然嫁到这个村,还嫁给了肘阁队的管事人刘中兴。”今年63岁的陈瑞莲笑着说,自己娘家在附近的空冢郭,毛寨村的肘阁表演由来已久且远近闻名。
独具特色受称赞
几百年来,毛寨村肘阁经过各代艺人的不断艺术加工、完善,已经形成种类齐全、表演丰富、技术娴熟、视觉多彩、听觉震撼的特点。
刘中兴介绍,现在村子里有十几架肘阁,肘阁表演是一项阵势比较大、需要人数比较多的集体表演。团队组织一次一般都是70多人,至少也得60人,阵势很大。“一架肘阁需要五个人,一个在下面扛,一个在上面站,一个负责打叉子送孩子上去,一个负责抱小孩下来,还有一个周边保护孩子安全,避免孩子掉下来。”刘中兴说,这还不包括乐队、服装、化妆、道具等。所以,全村人基本都参与过表演。
刘中兴说,肘阁以前架子低,后代人总结经验,采用更优质的材料,打造了更加结实耐用的“高架肘阁”,整体比以前提高了三米。近两年,他们又创新发明了猴子翻跟头、扛双人的肘阁架,每台架子都是由村子里的老艺人亲手打造的,花篮、花瓶、五颜六色的肘阁花架子等道具都体现着老艺人的用心……
观看肘阁表演时,记者注意到,肘阁的造型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仙女、青蛇、白蛇等,造型多姿多彩。为了追求观赏性,团队还给演员专门定制各种具有民俗特色的衣服,制作了各种新颖别致的道具,以制造惊险和新奇的效果。“都是老百姓熟悉又亲切的造型,并且还会随着时代不停更新。”
在参与肘阁表演的人群中,还有一群不能忽视的人,那就是乐队演员。“肘阁”演出的伴奏乐队一般由八到九人组成,使用乐器有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钗等,乐队人员身着色彩艳丽的民俗服装,击打出不同的节奏,演员们踩着乐队鼓点,伴着乐队的节奏,有条不紊地为大家表演。
重视传承欲申遗
刘中兴告诉记者,肘阁表演对演员体能、身体协调性、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如果没有会的人指导和勤加练习,想真正扛起来,让小演员稳稳地站上去并不容易。
“我17岁就开始学肘阁表演了,父亲逼着我学的。”今年44岁的张国伟说,现在觉得父亲的做法是正确的。2017年他也开始让7岁的女儿开始当肘阁小演员。张国伟说,肘阁是村里长辈们几代人传下来的财富,应该传承下去。
据了解,目前毛寨村肘阁团队的人年龄最大的76岁,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每年表演队伍里都会有新的人员加入。整个毛寨村对肘阁艺术的传承都比较重视,村民们也对自己村拥有的肘阁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村民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年春节期间大家才会开展演出。
“肘阁对人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多练习对村民们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这不仅是一项爱好,更是割舍不掉的文化。”村干部吴彦起告诉记者,村里对肘阁艺术比较重视,在资金上也对肘阁队有一定的支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传承,毛寨村肘阁表演这项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经典,也成为毛寨村的一张名片,被不少人交口称赞。近几年来,毛寨村肘阁表演也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在刚刚结束的漯河市2018年民间艺术大赛中,毛寨村肘阁队获得一等奖。
刘中兴告诉记者,他准备发动村里更多年轻人包括女性村民参与肘阁表演。下一步,他想将毛寨肘阁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进一步地将其保护起来并发扬光大。
3月12日,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采取逐级上报制度,只要是有独特性、代表性、传承性的项目,都可以进行非遗申报,他们支持各项民间艺术发光发彩,并鼓励优秀民间艺术进行传承。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承载着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
联系电话:1393803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