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漯河,有这么一群老年人,他们本应在家乡安享晚年,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孙辈,来到子女工作的城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漂族”。
这些老人们在缺乏城市归属感的同时,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空巢”。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生活?他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爱?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王 培
A
有了新的“朋友圈” 仍然思念家乡生活
在市区辽河路西段一小区,来自山东的赵改英已经在漯河待了两年,因为儿子媳妇平时工作忙,她专门从老家赶来照顾小孙子。赵改英是个爱说爱笑的人,每天只要天气晴好,她就会带着小孙子在小区楼下玩。时间长了,她在小区里也交了一些朋友,其中不少同龄人都是帮儿女照顾孩子的,大家经常结伴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唠唠家长里短。“我们小区很多住户都是年轻小夫妻,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找个保姆又花钱,还不一定能照顾好,我就来帮忙照顾小孙子。”赵女士告诉记者,小区里也有家在外省来帮忙照顾孙辈的同龄人,大家常在一起玩,平时也经常串串门,关系相处得都不错。“虽然在这里生活得不错,但是说实话还是想回家,毕竟自己生活大半辈子了,还是习惯家乡的生活环境。”提起现在的生活,赵女士这样说。
B
为照顾孙辈来漯 老夫妻分居两地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近两年,随着“二孩”的全面放开,“老漂族”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有些“老漂族”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还是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
64岁的李吉树来自四川,2011年,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的她,第一次来到儿子在漯河的家,帮助照顾刚出生的孙子。好不容易把孙子照顾到三岁入了幼儿园,回家享了几年清福。2017年1月,随着小孙女的降生,欣喜之余,李女士再一次收拾行李离开了家乡。虽然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漯河,但是她仍然感觉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圈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每天待在家里带孩子、操持家务,李女士很少出门。
李女士的儿子告诉记者,母亲在家的时候爱串门。来到漯河后,母亲就不常出门。有时候趁着节假日让母亲出去玩一会儿,但是她常常说不熟悉、不想出去。没办法,自己就只能抽空多陪陪母亲,周末带母亲出门逛逛。另外,在四川老家生活的父亲平时身体也不太好,母亲总是牵挂着,他和妻子商量着让父亲也来漯河,但是父亲又不愿意来。母亲一方面舍不得孙子孙女,另一方面又放心不下父亲。不过现在每天都要和父亲通电话,也算可以排遣孤寂感吧。
C
积极融入新环境 漯河成第二故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市区不少小区、河堤上、街头游园内,都能看到老年人带孩子的身影,他们中不少就是“老漂族”。他们每天生活在一个自己相对陌生的城市,起早贪黑,照顾孙辈以及一家人的饮食起居,一边享受着天伦之乐,一边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没有朋友、难以排遣的孤独感等使得其在新城市的生活陷入困境与尴尬。面对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即使是年轻人也难以很快适应,更别说这些多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人,出现一些生活上、心理上的不适应也属正常。但是,也有一些老人能够主动打开心扉,用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新环境,很快在新的生活中找到了许多乐趣。
姚敬修与徐晓慧是记者见到来漯河后生活最为惬意的一对。他们的年纪都在60岁上下,四年前,儿子姚春辉在漯河购置了一套140多平米的房子,就把二老从老家方城接到了漯河一起居住。
“当时买房的主要原因是孙子的出生,需要有人照顾,孩子就提出让我们过来帮忙。他们夫妻俩太忙了,儿子三天两头出差,媳妇是一名护士,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的。”徐晓慧告诉记者,“我们原本打算住上一年半载,等他们安置好了就回家,可是每次提出要走,媳妇就极力劝阻,希望我们安心住下来,多帮帮他们。”
两位老人思虑再三,还是留了下来,一方面是孙子确实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儿媳孝顺,邻里和谐,他们在这个新的家庭生活得非常快乐。如今,老两口每天的时间安排得都非常充实,姚敬修主要负责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徐晓慧则承担起了家里的一日三餐。每个月,媳妇总是在发工资后的第一时间把生活费交到婆婆手中,一家人的生活基本上就靠婆婆打理。
虽然忙碌,两位老人也找到了许多乐趣。姚敬修喜欢下象棋,小区里的几位老人经常支起棋局,他是那里的常客,如果几天不去,别人都要问他为啥不来。徐晓慧则加入了小区里的微信群,时常跟着大家参加户外活动,提起许慎文化园、人民公园等市区的文化休闲场所她都如数家珍。徐晓慧告诉记者,漯河人实在、好客,她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住得越久就越有感情。
D
如何关爱“老漂族” 还须全社会共努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丽萍告诉记者,老年人初到城市,大多都和儿女同住,他们会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当心自己给子女的家庭带来负担。比如,不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有就是除了忙于工作的子女,再也没有其他能够聊天的老朋友。所以,一方面子女要多给予他们陪伴和宽慰,另一方面应当鼓励他们多参加当地的社交群体,比如在小区里主动结识一些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的朋友,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
中国人极其重视亲情,哪里有亲人,哪里才能称得上是家。年轻人出门闯荡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老人们追随年轻人的步伐,则更多的还是出于对亲情的眷顾。因此,当年轻人把父母接到城里后,便不可当起“甩手掌柜”,把一大堆的问题丢给老人,而应该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社会对老人的关爱也非常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的养老体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老年人享受养老和医疗服务更加便捷。但是,“老漂族”面临的许多问题仍在存在。比如,医保的异地使用问题,要让他们都能够在城市里快乐地安享晚年,还需要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不懈努力。
■相关链接
为儿女带孩子为己养老 超1800万“老漂族”成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年轻人选择前往城市打拼,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人口的单向流动,客观上造成了双向难题:年轻人的子女看护和老年人的空巢现象。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呈现出加速迹象。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
在人口流向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大背景下,出于为儿女带孩子以及老人自身养老的双重需求,“老漂族”应运而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二孩”政策的落地,“老漂族”群体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
当前,“老漂族”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究其原因,“老漂族”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家庭的个例,而已成为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全局问题,不仅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有效兑现,更关系着社会治理政策的走向。
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户籍不在原地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60岁及以上流动老年人口数量已近1800万。到今天,这个数字无疑更为庞大。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