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洲
“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学,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帮帮他”……近年来,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众筹信息不时在朋友圈刷屏。同时,骗捐等负面新闻屡屡被曝,真假难辨的求助让爱心人士产生了质疑。(新华网)
骗捐行为的发生,除了利益的驱动外,最根源的问题,还是在于缺乏相应的规制机制。
这里的规制机制,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平台的审核机制;二是违规的惩罚机制;三是法律的预防机制。
从目前来看,申请众筹是有平台审核机制的,但是,这些审核,大多停留在申请者的自我证明上,由于求证成本过高,平台方很难进行完整的求证。而在平台之外,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更是让审核机制变得乏力。
从惩罚机制来说,尽管有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但是,这只是对募捐行为的规制,对个人网络求助行为,并没有具体的约束。法律规范上的不完善,或者说违法成本过低,不仅缺失了相应的惩罚机制,同样,也会让那些意图不轨者失去了基本的行为约束。
而从法律的预防机制来说,惩戒机制尚未健全。
要纠偏众筹变“众愁”,它的路径依赖一定是将其平整到法治轨道上来。从众筹平台和个人层面,强化法规建设和监管约束,让类似的骗捐行为,不敢、不想、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