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本地街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3月26日 星期
五年前结缘多肉 从此成为“品种控”
多肉达人“花婆婆” 一人养了数千盆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亚杰

五年前,无意间接触到多肉植物,从此欲罢不能,从第一盆多肉到现在的数千盆,她沉醉在多肉的世界里,怡然自得。她就是今年62岁的多肉达人朱青梅,网友还给她起了一个亲切的昵称叫“花婆婆”。

为养多肉费了不少心

3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朱青梅的多肉花房时,她正在里面忙着侍弄这些多肉。她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刚一岁的外孙,她要在漯河和郑州两地跑,一个月在郑州照顾外孙,另一个月就在家照顾花房里的多肉。

“过完清明节我就回郑州了,趁这个时间把这些多肉整整,一个冬天没咋管它们了,春天到了,正是多肉生长的最好季节。收拾好她们,我才能放心去郑州看外孙。”朱青梅说。

说起最初养多肉的经历,朱青梅说,当初为了能找到适合多肉生长的疏松透气的土壤,她到处收集干煤球,还跑到郊区去拉土。为了配置适合多肉生长的土壤,她把干煤球踩碎,经过水浸泡之后,混在泥土里,保证土质疏松透气,可谓费了不少心。

“多肉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价格比较贵,我还是‘品种控’,总想多收集一些品种,老伴对此很不乐意。后来,我给别人交换,发现很多人还没我的多肉品种多呢。”朱青梅告诉记者,有人建议她去卖多肉,但她不好意思去,就让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学生帮着卖,也能让他挣个零花钱,“说实话有时候卖了一堆的钱,也不够买一个好的品种,我前两天花200块钱买了一棵缀化的万圣节法师(多肉名)。”

在花房门口,记者看到有一棵半米高的“法师”多肉。朱青梅说,曾有人花1000块钱要买走它,被她一口回绝了。“这些都是我不卖的东西,一盆多肉养大了很不容易,小的可以拿走,大的不卖,这都是我辛辛苦苦养出来的”。她笑着告诉记者。

常在群里与网友交流

第一次买多肉的时候,朱青梅的女儿还笑她说“你养不活,别养了”,朱青梅不服,“我养不活?我不信”。

从5块钱一盆的“黄丽”(多肉名)到70块钱的“黛比”,朱青梅拥有的多肉品种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约有300多种。

种植多肉需要技巧,从土壤到温差,再到浇水量的多少,都有讲究。什么时候该“砍头”了,什么季节适合“叶插”,如何通过控水来控出漂亮有型的“老桩”,这些都是“肉友”们之间经常交流的问题。在养多肉的同时,朱青梅还建了个自己的多肉交流群,很多喜欢多肉的朋友在这里探讨多肉的种养方法。

网友“沐合”也是一位多肉爱好者,她告诉记者:“一个朋友推荐我进这个群的,我加入这个群有两三年了,从最开始的不知道如何养,到现在也能在群里晒晒自己养的肉肉,感觉这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平时有什么问题在群里一说,即使朱老师没有时间回答,也总有一些网友能帮你解答。”

“群里的人都熟,她们没事会来我的花房玩,在群里也有几个我的小徒弟,经常在群里为大家回答一些问题,养这些就是为了好玩、好看。”朱青梅告诉记者。

打算为多肉搬新家

朱青梅现在的花房是借来的,顶楼有个阳台,她用塑料薄膜搭起阳光棚。冬季的时候,花棚内的温度也能达到十几度,夏天的时候再盖上遮阳网,能为多肉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条件。十几平方米的阳台布满了花架,摆满了格式各样的多肉植物,花房里配有水管方便随时浇水。

但朱青梅并不满足现在的状况,为了建造一个更好的楼顶花园,她专门买了一栋阳台空间很大的新房。

“现在这个花房太小了,很多都摆不下,现在这些多肉都留着带去新房那边,到时候就用不同色彩的多肉弄一个色带,应该很漂亮。没事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小花园,就会很放松,也很享受。”朱青梅说。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