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3月26日 星期

古井,承载浓浓乡愁

村支书张广伟说:“这就是古井之一,里面还有井水。担心村里孩子玩耍时出意外,就用井盖把井口盖住了。”

东不羹城位于舞阳县章化镇前后古城村,为春秋时期楚国北方一座重要的边塞要城,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据《左传》记载:“楚筑不羹,有东西二城,此或其东城也。”又“楚筑二不羹,屯兵以拒中夏,此东城也。”

如今,走进东不羹城,城内现有前古村和后古村两个村庄,这个位于汝河与灰河交界处的村庄地势险要,风景优美,充满着生机。而在前古城村,有三口古井见证了村庄历史的变迁。近日,记者来到这个村庄,听村民讲述古井背后的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姚晓晓

1

百年古井见证沧桑历史

古井,是大地深邃的眼睛。它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地散落在各处,滋养了无数虔诚的百姓,也诉说着那些绵延不绝的“市井情缘”。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古人追求和延续了上千年的理想生活。井是生命的源泉,一口古井,意味着一份对故乡深深的牵挂之情。

有没有一口古井陪你长大?那些挑水的脚步声,那些井台边的笑声,那些摇着轱辘的情景,那些小伙伴嬉戏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人们记忆的最深处。

幽幽古井,悠悠情。用石砖砌成的古井,像守望故乡的眸子,深情而悠远。而在东不羹城前古城村,就有三口古井。这三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究竟这口古井有多老,就连今年已经77岁的张国友老人也说不清楚。老人说,听村民一代代传下来,到现在这口古井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张国友是村里退休的老校长,他告诉记者:“三口古井分布在村里的东北处、西北处和村北处,组成等边三角形。村民们饮一井水,一方古井滋养一方人,也见证了村民的和睦和时代的变迁。”

关于三口古井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美丽的传说。“听老一辈的人说,以前我们村里总出大官,村里有才能的人都出去了,老祖宗就觉得当官太不容易,不想让后代这么辛苦,所以村民就挖了三口井,以留住村里的人才。慢慢地,村里当大官的人少了,反而出现了很多厨官,就是现在的厨师。”张国友说。

随后,记者跟随村民张国友来到其中一口古井,看到井口被水泥板盖上了,只留了一个小口。从留的井口看到里面还有井水,水质清澈。“现在家家户户都自己打井吃水,古井也用不到了。由于担心村里孩子玩耍时出意外,就用井盖把井口盖住了。”张国友告诉记者。

记者又来到另一口古井,看到井口同样也被村民封上了。“另外一口古井现在被掩埋以后,上面已经盖上了房子,现在就剩下这两口古井,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就拿东西把井口盖住了。”村支书张广伟告诉记者。

2

三口古井养育数代村民

“以前古井没有盖上的时候,下圆口方,井口用石块垒成,中间东西向放一块长条石。为了供多人同时从井里打水,所以井圈较大,井口中间放石块是为了让人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站在井圈外边。由于当时村里只有这三口井,村里家家户户都是从这三口井里担水吃,人多的时候得排队。”71岁的张国防老人说。

从张国防的话语里,记者仿佛看到了古井旁边忙碌的人们,端着大盆、拎着小桶,他们在井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他们一圈一圈地摇着轱辘,老井也发出欢快的吟唱,声音古老悠长,犹如一支百唱不厌的歌谣。

说起古井,张国防特别骄傲,因为他小时候亲眼见证了村民夜晚排队挑水的忙碌场景。为了担水,有的村民凌晨两三点就起床排队。“如果用两个相同容量的矿泉水瓶装水,这口井里的水要格外重些,水也特别甘甜。现在有的村民还喜欢喝这口古井里的水,就连搬到村外的村民还喜欢过来担水喝。”张国防说。

今年77岁的张国友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当时专门丈量了一下古井,深度有十几米。水井的构造也很特别,井壁用前宽后窄的青砖砌成,从井口一直到井底,空间越来越宽敞。在井底下,自己撑开双臂还能轻松转个圈。”

居民们说,祖祖辈辈的人都是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古井现在还有水呢,从祖辈那里听说,即使在百年不遇的大旱年代,这口井从来都没有干涸过,而且水质甘洌清甜。”张进财老人说,他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排队取水,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从来不会拉肚子,水质甘甜。

3

村民盼望古井焕发青春

“自从我记事时起,全村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村民家家户户都打了压井才渐渐废弃。”张国友说。

随着时间的变迁,三口古井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呵护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却逃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而现在三口古井也剩下两口古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保护好古井,总觉得对不起曾经挖井的先人。”张国防老人说道。如今,村民们一直难舍村头的古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古井进行保护和修缮,让后世子孙记住,让它展现传统风貌,诉说昔日风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靓丽风景。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承载着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联系电话:13938039936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