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博览天下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3月29日 星期

中国和朝鲜历史文化渊源
“朝鲜”一词 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
↑朝鲜传统舞蹈。
↓朝鲜传统建筑。
朝鲜传统服饰深受汉服影响。

朝鲜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

朝鲜族的主源,应当是朝鲜半岛最早的居民是韩和秽。他们的先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一直居住在朝鲜半岛。韩种族属于南方蒙古人种,居住朝鲜半岛的南部;秽种族属于北方蒙古人种,居住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及中国东北地区。

在商、周之时(公元前十一世纪),原居住在辽东地区的东夷人,开始迁徙到辽东半岛。商朝遗臣箕子东走建朝鲜的记载,应当是这一迁徙在史籍上的反映。而辽东式石棚及青铜短剑的分布于朝鲜半岛北部,也应当是东夷族进入朝鲜半岛的遗迹。据《后汉书·东夷传》载:“昔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 ,又制八条之教。”

“朝鲜”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曰:“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天毒。”“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公元前200年成书的《尚书大传》中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的记载。《尚书大传》中的“朝鲜”即“朝日鲜明”之意;但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集解”引张晏云:“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也。”《史记》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地。《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

“朝鲜”一词在朝鲜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即檀君朝鲜(神话杜撰,产生于12世纪),“箕子朝鲜”、“卫满朝鲜”。 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为中国郡县下的地方政权,而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

公元前12世纪到前2世纪期间,箕子在朝鲜半岛北部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创立了“箕子朝鲜”。公元前194年,燕人卫满推翻“箕子朝鲜”称王,国号仍称“朝鲜”,史称“卫满朝鲜”。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此后“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直到1392年,李成桂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后,将两个待选国号“朝鲜”、“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钦定为“朝鲜”为该国国号,取“朝日鲜明”之意。

朝鲜三国时代的考古发现

朝鲜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注:不同于高丽)、百济、新罗。

朝鲜三国时代的历史遗迹之前几乎仅限于墓葬,不过在1990年代后,得益于大幅的考古挖掘抢救,一些古工业生产场所、道路、宫殿广场、统治区域、仪式场所、平民家庭和军事堡垒的遗迹不断被发现。考古学家以此推断正是内部发展和外部因素促使了这种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出现,朝鲜半岛的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国家诞生的重要方面。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的形成

与这种复杂社会相关的一些发现可以追溯到前700年的扶余部族,而其中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出酋邦政体形成于前300年至前400年间。然而考古学家并不就此认定国家政体出现于公元前,但他们提到这种政体在4世纪前形成。能反映政体社会的许多发现并不处于同一时期,而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时代,直到许多4世纪的发现达到了空前的数量显示出这种政体已初具规模。

陶器与屋瓦规模制造遗迹

考古专家认为出土的4世纪末的陶器工艺品能反映地域政治等级制度的发展。陶器丰富的种类逐渐统一成只有几个样式,说明制造工艺逐步标淮化同一化在规模制造,庆州的考古挖掘证明了这一点。遗址位于新罗都城东北郊外,是古代制造工艺庞大规模的缩影,同时也是朝鲜三国时代至统一新罗时代制造业规模化的最好例证。在对两处遗址挖掘中,发现了许多制造用设备,例如陶窑、屋瓦窑、炭窑及与制造相关的建筑和制作工坊。

都城建筑遗址

韩国庆州东南部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新罗都城的遗址,多达30处的寺庙遗址也在几年间被发现,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龙寺。百济都城遗址也在首尔被发现,包括风纳土城遗址。

朝鲜历史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鲜民族传统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但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也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世宗大王(李祹,1397年~1450年,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朝鲜王朝第二任国王)颁布《训民正音》(朝鲜语文字)之前,朝鲜半岛没自己的文字和标准语言,官方语言是汉语,官方文书都用汉字书写。

朝鲜宫廷音乐是朝鲜半岛古代为宫廷王室和贵族演奏的音乐,包括雅乐、鄕乐和唐乐。其中雅乐是从中国引进;鄕乐为朝鲜半岛本地音乐;唐乐最初是新罗从唐朝宫廷引入,后又融合朝鲜民族本土音乐,后来又向东渡海传到了日本国。

朝鲜半岛的绘画艺术随大乘佛教的传入而发展,佛教绘画技艺成为当时的主流。不过朝鲜半岛的自有绘画技艺也一直得以保留。18世纪,朝鲜半岛本地绘画技艺,尤其是书法和刻章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朝鲜半岛的饮食文化在原料、配料及餐具等方面受中国影响较大。

在节日方面,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朝鲜半岛,在庆祝方式和节日习俗上也大体与中国相同。

朝鲜服装是受汉服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讲究颜色和图案。现代朝鲜服饰里,除源自西方的马甲和满族的马褂子,其他款式均源自汉服。

茶文化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援朝”战争

在中国与朝鲜三千多年的交往史中,中国曾多次大规模出兵帮助朝鲜抵抗外来侵略。

唐朝建立后,公元660年,唐朝联合新罗灭亡百济。公元668年,唐高宗出兵攻克高句丽国都(今平壤),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其首都故地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在朝鲜半岛西南部设立了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都护府,后合并为熊津都护府(今公州)。其后至公元670至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复为唐朝附属国。公元663年,当倭国进攻新罗时,唐高宗派刘仁轨率兵支援,最终“灭倭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经此一战,直至明朝万历年间近千年内,日本不敢再染指半岛。

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从公元1592年开始大规模向朝鲜用兵。朝鲜向明求援,明朝派李如松领军支援。明、朝联军与日本艰苦作战七年,最终明军在露梁海战中一举消灭日军主力,才取得战争胜利。但明朝援朝作战,使国力消耗巨大,国库空虚,时文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时朝鲜方用兵,国用大匮。是年三月,乾清、坤宁二宫火灾,欲营建二宫,因财乏而不能办。”穷得连皇宫失火都修不起了。

而清朝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缘起,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引发内乱,日本借机登陆半岛干涉,作为朝鲜宗主国的中国不得不加以保护,进而引发战争。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清朝政府最终战败,至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晚综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