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后街的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活动。
□文/图 本报记者 潘丽亚
吴艳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一家亲……”然而,在高楼大厦里居住的居民,邻里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清明节假期,记者就邻里之间的关系,随机采访了一些小区居民。采访结果显示,缺少沟通、工作繁忙等成为邻里之间陌生的主要原因。多数居民表示,希望社区多举办活动,增加邻里之间的感情。
邻里之间缺少沟通
家住市区黄河路兰乔圣菲小区的林女士对记者说:“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邻居之间太缺少沟通了。”
家住市区海河路紫荆花园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天早上7点半去上班,晚上6点才能回家。
“我爱人的工作也非常忙碌,平日里的生活状态可以用早出晚归来形容。虽然在小区住了三年多,但除了和对门混了个脸熟之外,与其他邻居都不认识。”张先生说,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顾及邻里关系。
32岁的李晓在黄山路黄山小区居住,在市区开了一家女装店,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营业,一天工作下来,身心俱疲。她表示,她和丈夫根本没有时间关心邻里关系,路上碰见邻居顶多是勉强一笑。“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和邻居打交道,就算是同一楼层的邻居也偶尔才能见到,更别说交流沟通了。”李晓说。
采访中,很多上班族表示,繁忙的工作是影响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市区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吴说:“我也想和邻居密切起来,这样能为自己带来一份好心情,也有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社区氛围,但是工作太忙了,有时身不由己。”
老人更注重邻里交流
在采访中,一些老年人表示会和邻居沟通。周大妈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退休干部,她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工作忙碌,平时她就和小区里的老人聊家常。
“相互交流一下养生经验,熟识了之后就经常相约到广场上跳跳舞。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几个老年人都会约着在一起唠家常、晒太阳。”周大妈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认为邻里之间更需要沟通,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孤独。”
家住海河路海河小区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之前他住在农村,老伴去世后就被儿子接到了城里,但他一直不适应。
“以前我父亲在农村老家的时候,每天能和邻居在一起拉拉家常。现在住在高楼里,生活条件是不错,但与邻居们都不熟悉,即使见到邻居,看起来也是一副漠然的表情,父亲感觉非常孤独。”张大爷的儿子说,因为不适应高楼里的生活,他父亲天天闹着要回老家。
“平时儿子儿媳都是晚上下班才回家,我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都感觉自己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张大爷无奈地说。
希望社区多举办活动
在采访中,有多数市民认为社区应该多举办一些活动,加强邻里之间的联系。“要是社区经常举办活动,我一定会积极参加。”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曹女士说,“通过活动,邻里之间能增进感情。”
“除了多举办活动,社区应该通过宣传,让居民认识到集体活动的意义,才能让更多人加入到增进邻里关系的活动中来。”36岁的市民李强说,“这也能够从更深的层次上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