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见习记者 党梦琦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特有的传染病,夏季又是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流行期。进入4月以来,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出现抬头的迹象。随着天气转热,不少家长表示幼儿园班上有小朋友因手足口病请假了,担心自己家孩子也被传染。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高发
4月11日上午,记者从漯河医专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医生祖红杰那里了解到,目前患有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幼儿增多,每天能接诊七八个。
祖红杰给记者介绍了两个幼儿病例:患儿李宝(化名),3岁,发烧并有手足疱疹前来就诊,检查后发现其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口腔有数个疱疹,化验血常规结果显示为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口服液配合对症治疗,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抹疱疹面,反复高热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其间疱疹面减少,在家休养,一周后痊愈。
另一个病例是:患儿陈宝(化名),一岁半,发烧,流口水前来就诊,检查结果发现咽部充血,咽喉部有数个疱疹,化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病毒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反复高热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流口水减轻,一周后痊愈。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均具有传染性,因此家长一定要提前注意预防。”祖红杰说。
医生支招如何预防
祖红杰告诉记者,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如果幼儿患了疱疹性咽峡炎治疗不及时,就会发展成为手足口病。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有可能成为传染源,密切接触患儿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都可能造成传染。此外,被污染的毛巾、手绢、水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也会间接传播。
“在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流行期,一定要让孩子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婴幼儿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及时清洗、消毒;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回来后要给孩子洗手;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家里要常通风,勤晒衣被,清洗脏的衣物;儿童玩具也要定期清洗。”祖红杰提醒。
患儿如何护理
祖红杰表示,孩子一旦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首先,注意隔离。患儿尽量不要区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与健康儿童接触。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避免患儿继发感染。
其次,家长应该多观察患儿病情。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恶化;定期监测体温,如体温超过38.5℃,每1至2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1小时应重测体温。
再次,注意患儿口腔护理。口腔内的疱疹会使患儿疼痛,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温水漱口;注意勤洗手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最后,注意患儿用品的消毒。手足口病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 20分钟后 (水煮沸后开始计时) 使用;患儿的衣物、被褥等织物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浸泡至少30分钟;在给患儿更换尿布和处理大便或直接接触患病宝宝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等都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也可考虑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