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幸福的标准各有不同,对于教育工作者陈俊融来说,读书就是她最幸福的事。4月17日,记者采访了她。
嗜书如命,酷爱阅读
陈俊融今年50岁,家住市区黄山路90号院,耕耘教坛近30载。她酷爱阅读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她父亲是个读书人,家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书。“从小我就在父亲身边跟他读书。”陈俊融说,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上课前下班后,读书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至少得有一桶水;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至少得有一缸水。这种论调一味强调了老师知识层次的构建和容量。在今天这个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是落伍的老皇历了,老师不能再当装知识的容器,更不允许把学生作为容器,一味地去装去填,新时代的老师该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河。”说起读书与教育,陈俊融侃侃而谈。
引领学生,走进阅读
陈俊融的课堂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她的语言精练准确,幽默风趣。当了她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陈俊融阅读广泛,她总是能跳出课本。她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课才能常讲常新,渊博的学识,厚重的底蕴使她的语文课游刃有余。
陈俊融引导学生尽情地去读书,在阅读中,学生们爱上语文课,最终爱上学习。
图书馆也是陈俊融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徜徉在书海中,用心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的机会。周末闲暇时间,她也会参加图书馆的公益讲座,给孩子和家长一起交流并分享读书心得。
携手同事,共同进步
在学校,陈俊融经常组织同事参加学校的读书会,由每位老师推荐一本好书,带领大家阅读,并书写读书笔记。
“每到年底,我和同事就会在一起共同分享、总结读书心得,并结合实际想办法解决在育人教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并把日常工作分类整理,适当回顾和反思,及时总结。”陈俊融说。
在陈俊融的书房内,教育日记也很多。她认为教育日记是积累教育科研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把教学中的苦和乐,成与败真实地记录下来,用时间的经纬编织起来,就是原生态的思考和创作,这就是活水之源。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用此句诗形容陈俊融的读书生活最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