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左一曲歌是沙河,右一曲歌是澧河,贾湖骨笛吹响的河流,流着八千年的厚重,也流着新时代的吉祥。
从甲骨到竹简,从锦书到瀚墨,《说文解字》解说着源远流长的辉煌篇章,也解说着继往开来的繁荣富强。
受禅台的旌旗尚在猎猎飘动着汉朝的风,“三绝碑”依然诉说着三国的雨,小商桥上犹自回荡着隋唐的脚步,彼岸寺里还在敲着历史的沧桑,而一家家食品企业里已充盈着现代化的清香。
这就是双河汇流、碧水拥翠、鸥鹭齐飞、渔舟唱晚的美丽漯河;这就是历史悠久、古韵犹存的文化漯河,更是青春蓬勃、世界瞩目的中国食品名城。
为迎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20日至23日,书香中国万里行·漯河站暨2018漯河全民读者节在漯河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的目光聚焦漯河,今日本报7版~24版推出“‘书香漯河 人文沙澧’书香中国万里行·漯河站暨2018漯河全民读者节”特刊,敬请关注。
□文/图 本报记者 吴艳敏
贾湖遗址位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一处寻常田野。在朴素的麦田之下,隐藏着一段神奇的历史。近日,记者来到贾湖村进行采访。出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就是贾湖村。贾湖村三面环水,村中以贾姓居民为主。
先后经过8次考古发掘
贾湖村东头矗立着一个醒目的文物保护标示牌。据介绍,考古人员发现遗址缘于一次偶然。1961年,舞阳县文化馆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他在薯窖和土井断壁上,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遗物。1979年秋,贾湖村学校师生开荒种地时,又发现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随后,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贾湖遗址先后经过8次考古发掘,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地的遗物5000余件,其重大发现包括七孔骨笛、契刻符号、酿酒技术、家畜饲养、炭化稻米等。
原舞阳博物馆馆长朱振甫告诉记者,贾湖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出土的文物是研究音乐、文字、稻作农业、酿酒、家畜起源等领域的重要实物资料。
“吹”出不一样的旋律
1986年至2013年,贾湖遗址先后出土了40余支骨笛。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
“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朱振甫介绍道,骨笛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8000年前,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时光流转,笛声依然,人们仿佛听到了久远的贾湖先民的心声。
拥有8个世界之最
贾湖遗址核心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遗址年代距今7500年~9000年,拥有8个世界之最。贾湖文化被学界认定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
在贾湖遗址内,曾发掘出一批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等实物。这些资料表明,早在7500年~9000年前,贾湖先民已经会种植水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张居中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麦戈文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内壁上的残留物进行研究证明,贾湖先民用稻米、蜂蜜、山楂等制造出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酒”。
中国最早的家猪就发现于贾湖遗址。遗址内发现的埋狗坑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日本鱼类研究专家中岛经夫对贾湖出土的鱼骨研究表明,贾湖人曾将捕捞后吃不完的鱼养殖起来繁殖,这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地之一。
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等上面的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一些从墓葬中发现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先民已经有了巫术仪式和原始崇拜的意识。贾湖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地之一。
让我们想象,八千年前,鹤鸣九皋,繁星垂野,百兽起舞。我们的先民于贾湖之畔,吹响了远古洪荒的天籁之音。岁月嬗递更新,泥土散发芬芳,湖泊闪耀光芒。勤劳的贾湖人民,继续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以贾湖骨笛美妙的旋律,歌唱新时代新生活,谱写着继往开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