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成都民俗专家刘孝昌家中,只见四间书屋内两米多高的书柜中,书籍按照时间分门别类摆放,标示清晰,随意一指,刘孝昌便能将书中内容徐徐道来。爱书之人,家中藏书必然不少。刘孝昌藏书50余载,保守估计至少在两万册书左右,其藏书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
对于这些费了自己大半生心血的藏书,刘孝昌对它们的未来早有安排:“只赠不卖。”他坦然告诉记者,以后将把这些书籍捐赠给偏远山区学校的图书馆,让更多的孩子们开阔视野,丰富见闻。
资深淘书人一早到书市淘书
对于读书刘孝昌有深刻的记忆,他十几岁时虽然爱书,也有藏书欲望,但家境贫困,无法拿出太多钱购买心仪的书籍,只好跑到图书馆翻阅图书。
省图书馆的书虽多,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参加工作后,刘孝昌开始收藏书籍。相比新书,旧书更便宜,性价比更高,于是他便一头扎进旧书市场淘宝。
“70年代,成都各个大桥下都能找到旧书摊。”刘孝昌说道,九眼桥、北门大桥等地,都可以寻到贩卖旧书的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旧书市场开始形成,地摊最初摆在如今春熙路中山广场后面,后来是在猛追湾,历经多次搬迁后,又辗转到了青羊宫二仙庵、草堂寺北门,最后到了如今的送仙桥。
那时的书市早上6时过便有人摆摊,无论寒暑,刘孝昌都会前往淘书。冬天,他天不亮就起床,怀揣手电筒,在寒风凛冽中赶到书市。在尚未天亮的黑暗中,借着手电的微光,挨个逛完百十个旧书摊,直到中午才会心满意足地回家。如今,刘孝昌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未来欲捐赠偏远学校图书馆
藏书50载,刘孝昌的书由最初的一个书柜渐渐扩充到四间书屋。为了便于查找,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将书籍按照时间,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四间书屋藏书多少?刘孝昌自己都说不出准确数字,不过保守估计在两万余册左右,相当于小型图书馆的藏书量。在这些藏书中,从天文地理到科学技术,涉猎颇广,且有不少近百年历史的书籍。
采访过程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本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科技画报》,“这本期刊年纪比我还大。”刘孝昌笑道。
这些花费半辈子心血的藏书,刘孝昌也早有安排:“我会挑选出有价值的图书,赠送给偏远山区学校的图书馆。”帮助更多的孩子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如果有真正爱书之人,或是需要做文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可适当赠予。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籍将来只赠不卖。”刘孝昌强调道。
据《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