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温故知新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5月7日 星期

立夏“秤人”习俗是怎么来的

立夏祭祀火神祝融
立夏《斗茶图》南宋·佚名绘
清代顾禄《清嘉录》中“秤人”记载
立夏秤人图(清·吴友如绘)

刚刚过去的周六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所谓“立夏”,就是从即日起进入夏天,夏季从这天正式开始。在中国古代,立夏作为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气之一,古人在立夏这天曾有祭“火神”祝融、饮“立夏茶”、“秤人”等很多习俗。

立夏日古人为何要祭祀“火神”?

《后汉书》: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早在先秦时期,立夏已是古人必过的节日之一。据《礼记·月令》记载,在立夏的前三天,太史官要向天子报告立夏节气的到来。因为天子为迎接夏天必须提前三天进行斋戒。

立夏这天,天子会率领三公九卿等重要臣僚前往都城的南郊,举行迎夏活动,即《月令》中所谓:“立夏之日,天子亲帅(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在汉朝,迎夏的礼仪更为隆重。如东汉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朝廷都会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夏之日,(皇帝)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而且,在京官员也要随皇帝一起去郊祀。

古人为何这么重视立夏?《后汉书·祭祀志中》点出了缘由:“迎时气,五郊之兆。”

迎夏时要祭祀祝融,是因为祝融乃传说中的夏官,被古人奉为“火神”,即夏之神。据《史记·楚世家》,祝融名叫重黎,当年是主管火资源的官员,称为“火正”,因为“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祭祀活动一般都要安排大型的歌舞表演。秦汉时期,四时均有祭歌,据《史记·乐书》,春唱《青阳》,夏唱《朱明》,秋唱《西皞》,冬唱《玄冥》,这些都是古代“迎时气”祭祀活动上的固定曲目。在迎夏活动中,要由七十名少男少女组成大型“童声合唱团”高唱《朱明》。与此同时,还有六十四名少女一起跳一种叫《云翘》的祭祀舞蹈,即所谓“八佾舞《云翘》”。

古代对这种祭祀活动极为重视,甚至连参加人员所穿服装的颜色都有规定。古人认为,四季皆有代表色,《抱朴子内篇》称:“春色青”,“夏赤”,“秋白”,“冬黑”。迎节气时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主色,以顺应时色,在迎夏活动上,就要求“车旗服饰皆赤”。

汉代立夏日为何要“祭灶”?

汉《白虎通义》:“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

现代一般认为,祭灶是在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夜晚上,但在汉朝,祭灶活动都是放在立夏这天。据《后汉书·礼仪志中》,立夏这天有两大活动,一是“祠特”,二是“祭灶”。

为什么要在夏天祭灶?《白虎通义》给出这样的理由:“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由此可见,立夏祭灶与小年夜祭灶有着同样的民俗学诉求,也是出于“保平安”的需要。

其实,早期时候祭灶并不一定要在立夏这天进行。据《礼记·月令》记载,在夏季三个月里,即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都要单独“祀灶”。另外,在孟冬之月或是季冬之月也会有类似活动,但多是合祀,“五祀”“百祀”一起来。

一直到清初,官方都有立夏祭灶制度,但各朝的重视程度有差别。唐朝重视程度下降,是合祀,据《唐六典·尚书礼部》,“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则兼祭灶。”宋朝比较重视,《宋史·吉礼志六》记载:“立夏祭灶于庙门之东,制肺于俎。”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在今浙江湖州归安一带,便有“立夏日祀灶,以火德王也”之俗。

苏州一带还有夏天“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的说法。据清顾禄《清嘉录》“谢灶”条,苏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十四、念四日,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

古人在立夏举行祭祀活动,除了祭火神、灶神,也会祭祀其他神灵。据民国《藁城县志》,在河北藁城一带,过去在立夏日要用黑鱼祭雹神,以祈夏季免冰雹之灾。

但如果从农业生产安排角度来说,祭灶放在农闲的冬天显然更为合理。

古人如何对付“疰夏”?

清《巴陵县志》:立夏日“家皆吃肉,云令人健”

夏季气温高,是庄稼快速生长的季节,可是对人类健康来说,在春夏之交却容易患“疰夏”病。疰(zhù)夏,俗称“苦夏”。古人认为,积极调整饮食是克服苦夏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还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立夏饮食风俗。

民国《古田县志》记载,在福建古代一带,有“犒夏”风俗,立夏这天,“田家具酒肉粢盛,醉饱弥日,谓之犒夏,以农忙自兹始也。”在湖南沅陵,是立夏日农家饮酒食肉,称之为“助力”或“接力”。清同治《巴陵县志》记载,今湖南巴陵,立夏日“乡俗多以为盛节,家皆吃肉,云令人健”。

在苏州等地,古代有“立夏见三新”的说法。在江苏太仓一带,要吃麦蚕、新蚕豆、樱桃、梅子、窨糕、海蛳,饮火酒,这叫“饯春”。在湖南兴宁,立夏前一天便用粳米做糍饵,谓之“炼夏”。在浙江富阳,立夏日要遍尝新鲜上市之物,俗称“尝新”或“尝三新”;还会吃细笋,但不能切断,称为“健脚笋”,认为食长笋会让脚筋健壮,夏天走路更有劲。在江西昭萍,立夏则要煮粉团食用,称是吃“立夏羹”。

立夏饮茶,也是一景。据民国《郑县志》,在河南郑州一带,立夏之日,“家家烹煮新茶。”清顾禄《清嘉录》“注夏”条称,苏州人“于立夏日,取隔岁撐门炭,烹茶以饮,茶叶则索诸左右邻舍,谓之‘七家茶’”。有的地方称为“立夏茶”,茶叶也是从各家索取而来,放在一起烹饮。

立夏为什么要“秤人”?

清《临海县志稿》:“以秤秤躯轻重,云能却病”

在古代,南方曾特别流行一种立夏日“秤人”的习俗。上海《沪上竹枝词》“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摊菜试宝秤”,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所谓立夏“秤人”,就是在立夏这天,不分男女老幼称量体重。清光绪《苏州府志》记载,立夏日人们“以大秤衡人而记其轻重”。清光绪《归安县志》也记载有当地立夏“男女皆以秤较轻重”。

为什么立夏要称量体重?主要是为观察夏天的身体变化和保健的需要。清顾禄《清嘉录》“秤人”条称:“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也有的认为立夏秤人是为了了解过去一年里身体情况。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中有这样的说法:“杭俗,立夏日,悬大秤,男妇皆称之,以试一年肥瘠。”

立夏“秤人”之俗兴于何时?据《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引“孙夫人称阿斗”的民间传说认为,此习俗或起于汉魏之际。事实上,立夏“秤人”的起源应该有多种民俗学背景。清光绪《富阳县志》有这样的说法:立夏“以秤权人轻重,谓可免蛀(疰)夏之患”。民国《临海县志稿》亦称:立夏“以秤秤躯轻重,云能却病”。

立夏“秤人”在古代还有很多迷信的讲究。如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身体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如果斤数尾数刚好逢九,必须多虚报一斤,因为九是尽头数,不吉利。为图吉祥,在浙江湖州一带称孩子时往往会在其口袋里放一块石头,以讨“长了长了”口彩。“长”一字多音,表重时读zhǎng,指寿命时则读cháng,故立夏秤人也是祈求健康长命。

此外,立夏还是古代的“福利节”。据《礼记·月令》,帝王南郊迎夏活动结束,“还反,行赏,封诸侯。”意思是,返回宫里后,帝王会进行赏赐,分封诸侯。

这种立夏“行赏”在先秦时一般以赐赏清凉降温饮食和用品为主。据《周礼·天官》“凌人”条,凌人专门负责冬季“斩冰”储藏,到了夏天,负责分发冰块给周王的臣僚,即所谓“夏,颁冰掌事”。

“颁冰”从立夏这天开始,分多次进行。到明清时赐冰福利仍未废除。据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春场》,明朝时,朝廷“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从立夏这天开始,街头还会出现卖“冷饮”、吃“冰棒”的:“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在清朝,赐冰从立夏移到了阴历六月“入伏”那天,且改成了发“冰票”,自行领取。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赐冰”条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现代夏季发放“防暑降温费”等福利,或许正是沿袭了古代立夏“颁冰”的习俗。

据《北京晚报》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