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文沙澧
本版新闻列表
 
2018年5月21日 星期

仙桥村里仙女桥 美丽传说代代传

如今,仙女桥只剩下几根石柱和十几块石板,原有的功能也早已被旁边后建的桥梁所取代。

一座古桥,往往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因为它与古代房屋建筑不同,不为一人所有,而是承担着服务大众、连接空间的功能。在漯河,古代桥梁本就不多,明代古桥更是所剩无几,其中便包括坐落在舞阳县吴城镇仙桥村的仙女桥。日前,记者慕名来到仙桥村,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古桥主体仍在 神韵不复当年

据舞阳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仙女桥始建于明代,清朝乾隆年间重修,是一座三跨梁式古桥。桥长6.8米,桥宽2.8米,孔宽2.75米,孔高1.05米。在一排5个圆形石柱上横铺着厚0.3米的石板桥面,为了加强桥身的稳固性,工匠们还在桥面开凿了凹槽,浇筑铁水。

桥孔东西两侧原来各镶嵌着两个石雕的龙头,传说龙头内藏有宝物,桥面上还有两个小坑,传说是仙女留下的足印。记者在现场看到,石雕龙头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两个小坑还可以看到。

桥下是一条并不清澈的小河,71岁的村民殷松坡告诉记者,这条河是护寨河。当时寨子里的人为了抵御土匪挖土筑墙,挖出的水沟就形成了护寨河。如今,仙女桥、护寨河都失去了原有的功用,渐渐地失去了生机。据殷松坡讲,时不时会有外地人慕名而来,试图对仙女桥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在殷松坡的提议下,记者踏上了这座年久失修的古桥。当站在古老的石板上时,确有一瞬间时光穿梭,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但四下一望,遍地的杂草和任意堆放的垃圾又使记者无法感受到仙女桥与之名字相匹配的灵性。这座古桥尽管还保留着资料中记载的许多样貌特征,但早已不复传说中的神韵,令人叹息。

如今,护寨河、仙女桥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仙女桥也只剩下几根石柱和十几块石板,连同护寨河两岸的功能也被旁边后建的桥梁所取代。

仙女桥因何得名 流传两个美丽传说

仙桥村因仙女桥得名,仙女桥因有关仙女的传说而得名。提起这些传说,尽管当地人的说法有分歧,但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绘声绘色地讲述一番。

一种传说认为,当时天界派姑嫂两位天女下界修城,造福人类。嫂子要修舞阳城,小姑子要修吴城,姑嫂两人暗地里较劲,都运来了土,在有限的时间内铺桥修路,比赛谁先把城修好。到了半夜的时候,嫂子的舞阳城已经修好,小姑子的吴城还差一点完工。这时,嫂子心生一计,她学起了鸡叫。小姑子听到鸡叫声,以为天要亮了,赶紧骑上天马返回天界,慌乱中天马就在仙女桥的桥面上留下了蹄印。后来,舞阳城成为一座繁华的城池,吴城则只能略逊一筹。

另一个传说虽然在民间流传不广,却更为官方一些,更富于浪漫色彩。传说在仙桥村的东南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桥,桥头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妇。丈夫是一位教书的先生,多才多艺,精通乐理,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妻子则有着夜莺般的歌喉和孔雀般的舞姿,每天与丈夫起舞弄乐,好不快哉。后来,夫妻俩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大乔,小女儿叫小乔,姐妹两个生得国姿天香,更能演奏一首首美妙的音乐。

一天傍晚,姐妹俩在小桥上演奏乐曲,天空中忽然显现出七位衣袂飘飘的仙女,她们手拿各种乐器,降落在桥上为姐妹俩伴奏。这件事很快便传开了,村民们都认为是大乔、小乔的音乐演奏得太动听了,才使得天女现身。因此,大家给两姐妹奏乐的这条小河取名公主河,给河上的小桥取名仙女桥,桥上的坑洼就成了仙女踏足过的佐证。

古桥破败不堪 村民期待修复

听村民们讲述完两个传说,记者的思绪也跟着越飞越远,但仙女桥的身世却更加扑朔迷离了。事实上,77岁的村民李保堂的说法可能更为贴近现实。他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座仙女桥原来并不在这个位置,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村民们为了过河方便,把仙女桥从100多米外整体搬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原来桥旁还有一座记载着仙女桥身世的石碑,可是石碑被村民们拿来掩盖一口枯井,后来掉入井底。如今,枯井早已掩埋,石碑也再难见天日了。

残破的古桥,美丽的传说,淹没的石碑,这一切仿佛都为仙女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吸引着人们探索的脚步。66岁的村民董秀贞告诉记者,村里经常能见到外来人,都是为仙女桥而来,有老人,有大学生。每次人家请她指路,她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她觉得仙女桥实在是太破旧了,破旧得令人羞于承认这就是作为村里文化地标,乃至村子都因之得名的那座仙女桥。

在仙桥村村民心中,仙女桥是难以磨灭的精神归宿,却也是难以启齿的心灵痛点。66岁的村民谷爱梅告诉记者,每次看到陌生人为了仙女桥兴致勃勃而来,见到仙女桥后又转为失望的神情,她的心里都很难过。她问记者:“现在都在提倡建设美丽新农村,能不能把我们村的仙女桥也修一修,让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客人,我们村是仙桥村,村里有座仙女桥?”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青春蓬勃,又古韵犹存。一座桥、一条街、一块墙、一棵树……这些斑驳的历史标记承载着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本版征集展现漯河地域特色的文化线索,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手工艺、文化现象、文化事件、文化人物等。如果您有这样的线索,请告诉我们。联系电话:13938039936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