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长喜大爷整理他的藏品。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本报讯(记者 杨 光 实习生 李 潘 通讯员 张永生)家住召陵区天桥街的万长喜大爷喜欢收藏,家里珍藏着2000多张报纸、200多本图书。随着年龄增大,万大爷对这些资料的打理越来越力不从心。近日,万大爷联系本报,希望能给这些资料找一个合适的归宿。
“我年纪大了,孩子们对此也不感兴趣,希望相关部门能作为史料进行收藏。”万大爷说。
纸张完整但已发黄
5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召陵区天桥街万长喜大爷家中,他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藏品。
这些书籍和报刊已经捆扎成一摞摞,外面裹着牛皮纸或被装进纸箱,摆放在卫生间旁的一个小杂物间内。杂物间只有几平方米,万大爷请人在一米多高的地方悬空做了隔层,书籍和报刊摆在上面,既防潮又节约空间。
“这些东西已经十来年没有动过了。”万大爷说着,踩上一张桌子,艰难拿下几摞。
打开包裹后记者看到,这些书籍、报刊的纸张虽然已经发黄,但保存得非常完整。有的书的封面盖着藏书章,里面夹着书签。每摞书的内容,标注得清清楚楚。
记者看到,为了便于清点,万大爷还写了一份目录。这份目录把每一摞书籍或者报刊的年代写得清清楚楚。
万大爷保存最多的藏品是报纸。这些报纸各有不同,有的是四开大报,有的是八开小报,还有油印传单。
“有很多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万大爷说,当时他在水利部门上班,感觉这些东西有朝一日能成为历史资料就进行了收藏。
想为藏品找个家
万长喜大爷今年已经80岁了。他告诉记者,从18岁上班他就开始收集各类报纸、传单和书籍。他把这些书籍、报刊进行了整理归类,大概有2000多张报纸、200多本图书。
记者发现,万大爷收藏了一本晋冀鲁豫中央局编、太岳新华书店翻印的《毛泽东选集》。经过查证,这本书的印刷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虽然用布包着,但是经过岁月的洗礼,纸张边缘已经发毛。
“最初这些资料用麻袋装着放在房间里,2000年退休后我进行了整理,才发现好多书和报纸已经被老鼠咬坏。”万大爷惋惜地说,当时他都被气哭了。无奈之下,他家养了三只猫。
随着年纪增大,万大爷对这些藏品的打理越来越力不从心。“家里的条件也不适合保存这些书籍、报刊,孩子们对这些也不感兴趣。”万大爷说,如果有正规机构愿意收藏,他就进行捐赠。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了市史志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万大爷的藏品有一定历史价值,他们去看看之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