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雄
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崇山村,陆忠余一家祖孙三代接力背路人过河,用自己厚实的脊背,筑起了一座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心桥。(《重庆日报》)
一条麻溪河,将白涛街道和焦石镇分隔开来。“要过河,找陆家!”是当地妇孺皆知的话。陆忠余只知道从爷爷那一辈起这就成了一种常态,助人为乐的家风,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半个多世纪以来,陆家祖孙三代那厚实的脊背,成了大家过河的“桥”。
这种淳朴的家风,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不为图名,也不怕闲话,只为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积善之家有余庆”,以助人为乐,以行善为念,是众多中国人的传统家训与行动指南。这样的家风,在民间随处可见,修桥补路,送茶供饭,是最普遍最自觉的慈善与公益行动。
祖孙三代接力背路人过河,以举手之劳,书写着民间纯朴醇厚的小善大爱。在感动之余,更应珍惜这样的好人,陆家以身为桥助大家,社会也当考虑减轻陆家的负担,诸如早就该修便民桥以代替背人过河。麻溪河水流并不急,河宽不过二三十米,修桥并不太难,陆家背人过河一背就是三代,可敬的背后,也有社会力量缺位的因素。如果及时修通便民桥,陆家也不用这么辛苦。欣慰的是,据报道,当地有座桥终于要建成了,陆家以后可以不用再背人过河了。
陆忠余说,不背人过河了,同样还会做其他好事。这真是一个古道热肠的好人,生活中,总是不乏这样的好人,而大家往往习惯了一个好人的存在与付出。其实,越是让人感动的人,越不能让他付出太多。对他们,在致敬与尊重的同时,也不妨思考社会的责任,来为好人减负。
正如陆家那条河上的桥,来得也许晚了一些,但却是必须建成的。那些感动人心的佳话固然很温暖,也不可或缺,而众人拾柴的热量会更大,所以更需要见贤思齐,以聚合社会的力量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