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娱播报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6月7日 星期

跟随文学大家 回到梦里故乡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明日央视开播
莫言
阿来
迟子建
毕飞宇
刘震云
贾平凹

上周末,一个三分钟的纪录片预告片在网上发布,平地起惊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位文学大家,走在黄土高坡,走在雪地冰川,走在江南水乡,走在青藏高原……镜头跟随他们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6月8日,六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除了还原六位作家的童年往事和创作历程,还讲述了他们将生活故乡转化为文学故乡的故事。

跟着作家回家

中国当代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学版图的重要风景,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刘震云的延津、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文学风景植根于中国大地,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丰富了世界文学的版图。

从2016年夏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历时两年,跨越秦岭和黄河,跟踪拍摄了六位作家回到故乡,回到文学现场的历程。

摄制组还远赴日本、美国、欧洲多国,采访了30多位汉学家、翻译家、出版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等国际知名专家,记录下中国文学向世界传播、莫言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

自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一直拒绝拍摄任何形式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是他首次接受纪录片拍摄。莫言说:“我回到了过去的棉花加工厂、当年站岗放哨的老营区,以及当年参与文学活动的地方,也是故地重游,激活了很多记忆。看了片花,我有两个强烈的感受:一个不会表演只会写作的作家不是一个好农民,一个又会写作又会表演的作家一定是个好导演。”

我们知道,莫言生长二十余年的故乡名叫“高密东北乡”,正是故乡土地上的家、他的亲人、他的乡邻,蕴含在其中的厚重人文、积淀在其中的历史岁月,那块故乡土地留给他的爱与恨的记忆,使莫言萌发了文学的种子,培养了他文学的想象力,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小说素材,成为他的“文学富矿”。

寻找精神故乡

这部纪录片名为《文学的故乡》。关于故乡,迟子建说:“其实一个作家拥有故乡是美好的,有了故乡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梦,故乡的梦永远不会破灭,它会伴我一起在文学之路上走下去。”

关于文学,在藏区长大的作家阿来说:“写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你只能作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才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

刘震云则说:“为什么生活中除了生活,还需要文学?还需要电影?那就是因为在生活停止的地方,文学可以出现,电影也可以出现。”

关于这部纪录片,贾平凹说:“拍这样的片子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当初拍摄时我就为这个创意叫好……只有把握了这个时代,理解了文学和作家,才能保证纪录片的精彩。”

总导演张同道表示,《文学的故乡》讲述的虽是莫言、贾平凹等当代作家的故事,但他希望观众观片之后,也能找到自己的文学故乡。他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故乡。”

据悉,该片将于6月8日至14日每晚8:00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评头论足

“故乡”的意义

一个作家的成长,或者说要成为一个天才的作家,必须有丰沛的创造力,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则将成为他文学生命力的基础。作为作家,他与他过去生长的环境,不仅有一种情感的联系,更有牢固的心灵联系、灵魂联系,由此成为他永远割不断的文学故乡、精神故乡,这构成了一个作家的特质,文学的特质。

《文学的故乡》为中国当代文学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这自然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但这部六集纪录片的意义,或许远不止于为文学爱好者带来一次视听盛宴,也远不止于引起大众对文学的关注。

虽然预告片只有三分钟,但我们似乎已能从中窥探到、感受到中国乡村的绚烂色彩和各地民俗的独特风味。

其实,除了这六位大家,每位中国作家都在用流动的语言,构筑起了自己文学意义上的故乡。《文学的故乡》不仅是六位作家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正如北京大学访问教授张旭东所说,“今天的中国文学,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提供了我们对于正在经历巨大变迁的人和人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

晚综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