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本地社会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6月25日 星期

滑县“兵弟弟”想找漯河“哥哥”
■《48年前受赠5元钱 七旬老人寻找“兵弟弟”》后续
王新生珍藏的蒋国立的照片,己模糊难辨。本报记者 郝河庆 摄

本报讯(记者 郝河庆)“50年前我到漯河当兵,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每到晚上想家泪流满面,多亏了漯河的两位小哥给我贴心照顾。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俩还从城市去舞阳农村接受再教育。”6月24日,滑县“兵弟弟”王新生向记者求助时,电话那端开始哽咽,“漯河这俩小哥现在怎么样了?他们在农村还是回城了?他们生活好不好?”

这是怎么回事?

念念不忘48年前的5元钱之恩,今年72岁的市民袁敏智求助本报,想要寻找当年的滑县“兵弟弟”。在本报与滑县电视台帮助下,袁敏智老人终于圆梦,到滑县与“兵弟弟”王新生见面。6月6日起,本报接连刊发《48年前受赠5元钱 七旬老人寻找“兵弟弟”》《两地媒体联动 找到“兵弟弟”》《漯河老人到滑县感谢“兵弟弟”》等多篇报道,讲述了这个感人故事。6月19日,滑县“兵弟弟”王新生告诉了记者一个埋藏心底48年的问题:“当年被自己改变命运的俩漯河小哥:你们现在过得好吗?”

王新生今年68岁,家住滑县大寨乡沙窝营村。据王新生介绍,1968年到漯河当兵后,他作为部队的派出人员,来到漯河市原第七中学(现漯河二中东院),从事宣传工作。也就是在那时,他认识了学校的两个初中即将毕业的学生蒋国立、胡金生。

“这俩小哥比我大一岁,我们非常投缘。我来漯河当兵是人生第一次出远门,每到夜晚想家时就泪流满面,多亏这俩小哥陪着我。”据王新生介绍,在漯河七中工作和生活期间,他和俩小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那两个小哥都在市区生活,家里的条件也不错。后来,这俩小哥还欣然报名去舞阳农村接受再教育。”王新生说,后来他和俩小哥保持着通信,还互赠照片、寄语。再后来,他轮转到市水泵厂开展地方工作,机缘巧合结识了袁敏智。也因为部队的流动性较强,他和漯河的两位小哥失去了联系。

“48年来,这俩小哥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如意,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王新生说,他就想找到这俩小哥问声“好”。当年他俩离开城市去农村生活,日子过得怎么样。他更想知道他们现在生活是否如意。

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线索,帮王新生圆梦。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